土地被占的事情還可以拖一拖,但是軍戶歸屬的問題必須要解決,既然他們都安家在靖海屯堡,自己現(xiàn)在有是靖海屯堡的百戶,那這些軍戶就是他方云的人。
當然方云也不會蠻干,處理這種事情必須的動腦子。
衛(wèi)所制度發(fā)展到明末,衛(wèi)所軍官侵占土地,奴役士兵的事情在大明非常普遍,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張關系網(wǎng),從上到下,緊緊的扣死了。想要從內部改變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只能從根本上推翻了。
比如說像后金韃子那樣,直接將大明王朝給推翻了,大明都沒了,建立在這塊基石上關系網(wǎng)再牢固又有什么用!
當然方云目前的實力,顯然距離這個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還得想辦法另辟蹊徑。
大明的軍戶之所以會成為衛(wèi)所軍官的佃戶,歸根結底是以為耕地被侵占了,沒了土地,想要生存下去,軍戶就只能給那些占了自己土地的軍官們當?shù)钁袅恕?p> 要解決軍戶的困難,其實就是要幫軍戶解決耕地的問題,不過軍戶的耕地都是被百戶及百戶以上的衛(wèi)所官吞并了,方云自己也才是一個百戶,想要以強權壓服他們奪回土地目前也行不通。
如果能動武的話,方云倒是有信心,可是哪樣一來不就等于是造反嗎,真到那時,就算自己把土地送給軍戶,他們恐怕也不敢要。
不過活人是不會讓尿給憋死的,原來的土地沒有了,可以開墾新的土地,靖海屯堡原來就是一個屯田堡,周圍適合開墾的土地至少有二百頃,三千畝地。
只是開墾這些荒地的成本會比較大,開墾一畝地投入的成本至少也要五錢銀子,三千畝地就要一千五百兩銀子,這還是方云按照后世統(tǒng)一管理、明確分工的的方式來計算的成本。
如果讓大明的地主或者衛(wèi)所軍官來辦,以他們那上下其手,貪得無厭的性格,所需投入的成本至少要翻一倍。這么大的投資力度,根本不會有地主或者衛(wèi)所官愿意去做。
再者新開墾出來的土地,必須要有配套的設置,比如修水利工程就少不了,否則每畝地的糧食產量會讓所有人都絕望。
可建設水利工程的消耗更大,不僅短期內投入大,而且還需要長期修繕和維護,除了大明政府之外,私人基本上不會考慮這個。
而按照大明的制度,新開荒的土地前三年一律免稅,也就是說投了三千兩銀子,前三年一毛錢本都別想回,這就絕了地方官府和衛(wèi)所官開墾荒地的想法。
對他們而言,與其花這么大的代價去開荒,還不如隨便動動腦子多占一些軍戶的耕地來輕快。
不過他們不愿意,方云愿意啊,他現(xiàn)在的銀子可不少,可銀子是死物,只有花出去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更何況是發(fā)展自己的領地,方云就更舍得了。
只是如何去開墾荒地,必須要有一個詳盡的計劃。
按照一個六口之家來計算的話,一年大概需要十二石糧食,才能夠讓他們存活下來。如果一畝地只能產一石糧食,理論上說只要六畝地就夠了,算上一些損耗,有八畝地也足矣,整個百戶所有六七百畝地就夠了。
可是問題不是這么想的,自崇禎年開始,朝廷開始征收三餉,每一畝地要向朝廷田賦稅四分銀子,遼餉每畝一錢二厘,剿餉每畝一分五厘,練餉每畝一分,合計每畝要向朝廷繳納一錢六分七厘銀子。
再加上原來的賦稅,差不多每十畝地要四石糧食的稅。而且在算上折銀以及稅吏上下其手的話,甚至可能會達到五石,這樣算下二十畝地才勉強夠。
當然如果是在方云治下,肯定不用擔心這些,首先他們的需要交的田賦稅方云都會代為上交,這樣就避免了稅吏貪墨他們的糧食。
針對商人故意打壓糧價,方云現(xiàn)在有錢,只需要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糧價向軍戶們收購糧食,那些奸詐的糧商再想操縱市場打壓糧價就不現(xiàn)實了。
而現(xiàn)在大明北方嚴重缺糧,就算手中有再多的糧食,方云也不用愁糧食賣不出去。
不過方云覺得二十畝地還是有些少了,明末北方受小冰河影響非常嚴重,各種氣象災害基本上就沒有斷過,想要風調雨順的等到糧食成熟,基本不可能,僅僅二十畝地,根本不足以讓老百姓應對這些自然災害。
再說不管是開墾土地,還是興修水利,方云都是要往里面投錢的,有投資就必然要有收獲,如果只是一味的輸出而沒有收入的話,不管什么事業(yè)都無法長久的維持。
僅僅是開墾三千目的,方云就要投入至少兩千兩銀子,明朝整個山東的耕地面積有記載的就有七千兩百四十萬畝,沒有被開墾的也有一千八百萬畝,這得往里面投多少的銀子。
如果眼光再看遠一點,整個大明呢,不用想,不計回報的投資方式根本無法維持下去,時間一長,必然會破產,還會導致前期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弊遠大于利。
要想有回報,就必須要讓老百姓有足夠的土地可種,只有有了余糧,老百姓才可能有能力反哺政府。
針對這些,方云不打算以戶為單位來規(guī)劃土地,畢竟每個家庭的人口都不一樣,以戶為單位是在太籠統(tǒng)了,同樣的土地,人口數(shù)量多的家庭,每個人能分到的糧食必然更少。
而按人頭來規(guī)劃就沒有這個問題了,而且還便于統(tǒng)計人口數(shù),不管是軍戶還是民戶,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肯定不會隱藏人口。
靖海屯堡的軍戶和匠戶加起來也不過七十四戶,四百四十九人,按照每人五畝地的分法,也只需要兩千兩百四十五畝地,而靖海屯堡周圍的荒地至少也能開墾出三千畝地,多出來的土地,方云還可以用來招收流民。
對軍戶來說,每人五畝地,一個六口之家就有三十畝地,按照一畝地能收一石糧計算,他們一年兩季能夠收獲六十石糧食,即便有所損失,也不會少于五十石。
如果方云取一成收入作為興修水利以及開墾荒天的成本,前三年他們每年都還能留下四十五石糧食,三年以后每年也能有三十三石糧食。
這個收入不僅可以讓他們每個人都吃飽飯,還能添加新衣裳,逢年過節(jié)也能買得起肉食之類有營養(yǎng)的食物了。
自古以來老百姓都是最容易滿足的一個群體,尤其是在明末這個動蕩的社會,有了糧食,老百姓們的就會覺得生活有盼頭,除了糧食之外他們還可以做一些其他雜貨,賺些外快。
家里有成年男子的還可以送到自己這里來當兵,或者去工廠做工,每個月甚至還能賺幾兩銀子。而且等方云主政山東之后,還會對田稅進行調整,減輕老百姓的身上的負擔。
此外,以后每戶人家只要添一丁則加田五畝,減丁或者無新丁則保持不變,以大明的耕地面積,養(yǎng)四五億人沒有任何問題,不用擔心土地不夠用,至于以后土地會不會不夠用,方云對此并不擔心。
南洋,東南亞到處都是肥沃的土地,只要有能力,還怕沒有土地。再說未來的事情誰能說得定,在后世社會,很多沒有土地的農民反而活的比有土地的人要滋潤多了。
現(xiàn)在制定的政策只要能適應當下社會就行,畢竟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沒有什么政策是一成不變,也只有如此,一個國家才能夠平穩(wěn)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