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伸手將孫承宗攙扶起來,崇禎皇帝笑著說道:“愛卿,朕對你的能力是非常的相信的,也相信對你大明的忠心,對于吏部尚書的人選,愛卿可有人舉薦?”
吏部尚書乃是天官,掌管著全國大小官員的官帽子,位置可以說非常的重要。
崇禎皇帝要改革吏治,澄清朝堂,一位無私且能干的禮部尚書是必不可少的。
孫承宗沒想到崇禎皇帝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剛剛?cè)蚊俗约罕可袝?,現(xiàn)在有垂詢自己吏部尚書的事情,孫承宗深深的感受到了崇禎皇帝的信任,心中也更堅定了為國出力的決心。
“吏部尚書乃六部天官,職權(quán)很重,這個時候應(yīng)該選擇一個才德兼?zhèn)?,而且沒有黨派的人為最佳!”孫承宗想了想說道:“原本韓爌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韓爌乃是葉向高的弟子,與東林牽扯太深?!?p> 崇禎皇帝一笑,孫承宗到這個時候還不忘了給東林黨上眼藥,看得出來他的立場并不偏向東林黨。
韓爌豈止是和東林黨牽扯的深,身為東林黨魁葉向高的弟子,韓爌可以說就是現(xiàn)在東林黨的黨魁,或者說是二號人物,啟用韓爌為吏部尚書,除非自己瘋了。
“臣舉薦李標!”孫承宗想了想,給出了一個崇禎皇帝沒有想到的名字。
“李標是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泰昌時,累遷少詹事。天啟中,擢拜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標師同邑越南星,黨人忌之,列名《東林同志錄》中。標懼禍,引疾歸?!睂O承宗緩緩的介紹道。
李標的老師是趙南星?崇禎皇帝真的沒想到,這個李標可以信任?
要知道趙南星可是一個著名人物,東林黨魁之一,趙南星為明末東林黨重要人物,世以趙南星、鄒元標、顧憲成比擬為漢末的“三君”,時稱“東林三君”。
趙南星就是黨爭堅定的支持者,他在主持京查的時候,彈劾了兩京三百多官吏。
針對齊浙楚黨和與自己政見不合之人來了一個大清洗,當時人記載的很清楚‘方東林勢盛,羅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異者,詬誶隨之矣。攻東林者,幸其近己也,而援以為重,于是中立者類不免小人之玷’。
因為這種做法,將齊浙楚黨和很多中立官員,直接推到了魏忠賢的一側(cè),為閹黨的建立和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只不過支持東林黨的泰昌皇帝登基一個就死了,這里面說不定就是齊浙楚黨搞的鬼,只不過是沒證據(jù)罷了。
泰昌皇帝死了,天啟皇帝登基,信任魏忠賢齊浙楚黨的投靠,使閹黨大為壯大,這才有了后面對東林黨的清洗,還搞出了一個什么東林六君子,使的黨爭成了朝堂上的主要基調(diào)。
真的要說起來,黨爭擴大化,與趙南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作為趙南星的學生,李標真的能做到公正公允?崇禎皇帝很懷疑??!不過李標自己稱病辭職,不參與黨爭,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也展現(xiàn)出了他的立場,加上這個人是孫承宗推薦的,崇禎皇帝心里也沒譜。
對于趙南星的主張,崇禎皇帝看過,知道他主張改革,主要是改革勵志,澄清朝堂。
只不過他的改革,選用的都是東林黨人,所謂的正人君子,在趙南星擔任吏部尚書的時期,也被人成為“眾正盈朝”!
崇禎皇帝對東林黨人氣節(jié)這方面還是挺佩服的,視死如歸,將儒家文化踐行的非常好??墒且灿幸稽c,這些人都是玩手段的高手,口號喊得震天響,真的做點什么,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想了想,崇禎皇帝還是決定給李標一個機會,便沉聲說道:“朕會桌內(nèi)閣擬旨,啟用李標的!”
孫承宗自然看出了天啟皇帝的猶豫,似乎對李標是趙南星的弟子有顧忌。孫承宗也理解,朝堂上黨派紛爭嚴重,作為東林黨魁之一趙南星的弟子,李標很可能繼承了自己老師的作風。
要知道趙南星對朝堂上的打擊和清洗,孫承宗也是知道的。
反正自己暫時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崇禎皇帝就準備用李標試一試,不行的話在換人。崇禎皇帝考核人的標準和簡單,那就是他對自己的改革是否有用,是否支持。
至于為官是否清廉,現(xiàn)在還那個精力顧及,只要他能夠把事情做好,這就足夠了。只有將改革最好,稅制從新厘定,國家的狀況好一點,才有精力騰出手來收拾貪官。
“謝皇上信任!”孫承宗躬身行禮,他對李標還是有信心的。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對于韓爌,崇禎皇帝也聽過,他開始的時候還能堅持和齊浙楚黨共處,包括其中的方從哲這樣浙黨黨魁,朝中局勢也相對平穩(wěn)。
那個時候,內(nèi)閣既有東林黨,也有齊浙楚黨,朝中的局勢還算平穩(wěn),可是制衡做的很好。
趙南星仗著有泰昌皇帝的寵信,對齊浙楚黨展開的大規(guī)模清查,成為了黨爭加重的導火索。導致了兩黨的全面對立,到了魏忠賢大肆清洗東林黨,使兩黨的斗爭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
以前雖然也有黨爭,但是都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大家不會以國家大事開玩笑。
關(guān)鍵是黨爭不見血,最后就是罷官,最后都留一線,魏忠賢上臺之后,對東林黨的清洗是血淋淋的,從熊廷弼的死,到后來的東林六君子,造成了兩黨無法合作的現(xiàn)實。
想了想,崇禎皇帝又想到了一個問題,對孫承宗說道:“愛卿,遼東督師人選,愛卿可有合適的人?袁崇煥如何?”
問到袁崇煥,顯然就是崇禎皇帝給孫承宗挖的一個坑,想要看看孫承宗的想法和做法。
崇禎皇帝已經(jīng)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那就是希望遼東維穩(wěn),自己騰出手來處理內(nèi)政問題。
這個時候啟用袁崇煥,顯然是和這個大戰(zhàn)略相背馳的,袁崇煥一項主張擴軍備戰(zhàn),每年向朝廷要的糧餉都是一大筆,如果這個時候?qū)O承宗還說用袁崇煥,崇禎皇帝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了。
孫承宗怎么可能看不出崇禎皇帝問話的意思,他也能明白崇禎皇帝的想法。
崇禎皇帝就是要看一看,在皇上的想法和你不同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畢竟崇禎皇帝給孫承宗講了一番道理,遼東維穩(wěn)是大戰(zhàn)略不可動搖,孫承宗想了想,最后還是搖了搖頭說道:“如果是以穩(wěn)守為主,元素并不合適,他主張練兵收復(fù)遼土?!?p> 崇禎皇帝之所以選擇維穩(wěn)遼東,那就是因為他相信后金打不進來,根本不可能攻破山海關(guān)。
事實上也是如此,即便統(tǒng)一了蒙古,降服了朝鮮,后金能繞到攻擊BJ卻攻不破山海關(guān),無法長驅(qū)直入。在冷兵器的年代,想要攻破山海關(guān)這樣的關(guān)隘,根本不現(xiàn)實。
“心不明,則眼不亮,讓元素去做他本心不愿意做的事情,自然心蒙塵,心蒙塵,必然會影響到他的抉擇?!睂O承宗想了想,繼續(xù)說道:“況且元素之長不在于守城,他不合適督師遼東?!?p> 對于孫承宗的說法,崇禎皇帝還是滿意的,袁崇煥還有一點,那就是喜歡大權(quán)獨攬,不聽別人的意見。
袁崇煥在遼東的任上,不是經(jīng)撫不和,就是將帥不和,與滿桂的不和已經(jīng)公開化了,經(jīng)略王之臣奏書請求留住滿桂,袁崇煥又因此與王之臣鬧不和。
朝廷擔心這兩個人鬧矛盾會影響大事,于是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guān)內(nèi),袁崇煥守關(guān)外。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不能協(xié)同,能打好才怪了!最后崇禎皇帝只好賜予尚方寶劍,將整個遼東全都托付給他。
拿到了遼東的大權(quán),袁崇煥直接拿毛文龍開刀,這個不聽他調(diào)動的人,袁崇煥拿毛文龍立威了。
如果一次不和怪別人,兩次不和怪別人,可是袁崇煥次次與人不和,不是要調(diào)開這個,就是要調(diào)開那個,大權(quán)獨攬殺人立威,不顧大局,直接干掉了毛文龍。
這樣的事情一出來,讓人不得不有想法,到底是別人和袁崇煥不和,還是袁崇煥和別人不和?要不就是袁崇煥用人無方,不會和人相處,一個督師大帥,你連自己的手下都擺弄不明白?
每次一出事,就是上書朝廷,請求調(diào)離,次次這么做,手下人誰會服你?這就是一個會打小報告的領(lǐng)導,誰心里面會舒服?
從他擠走自己的頂頭上司王在晉開始,這種情況就出現(xiàn)了,隱患已經(jīng)埋下了。
當初他還是王在晉的手下,王在晉也很器重他,只不過他不同意王在晉的策略,他就直接尚書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然后才有了孫承宗巡視遼東,直接將王在晉罷官。
滿桂毛文龍等等將領(lǐng),基本都是王在晉提拔的,算是王在晉提拔的。
孫承宗在的時候還好,畢竟孫承宗真有能力,還有威望,也有手腕,遼東局勢平穩(wěn)。可是交到袁崇煥手里,下面的人怎么可能會服氣?打小報告弄走上司,還總打小報告弄走下屬,這樣的領(lǐng)導誰要跟他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