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靜聽詩意入禪心

三、《題西林壁》賞析

靜聽詩意入禪心 明空如月 1212 2023-06-29 17:15:52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蘇軾(宋)

  這首詩是東坡居士頗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流傳甚廣,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形容,絲毫不嫌夸張。

  這是一首明顯帶有視角學(xué)特色的詩作,并且深深地蘊含著超級視角的智慧啟示。

  這首詩名為《題西林壁》,為東坡居士在游覽廬山勝景之后在廬山北麓之西林寺的墻壁上揮毫寫就的。

  西林寺為佛家寺院,東坡居士平生亦喜歡參禪悟道,且修為很高,其有《禪喜集》傳世。其文學(xué)作品中,對筆者影響較大的為《赤壁賦》,其中亦有與視角學(xué)有關(guān)的精彩論述,以后將專文賞析。另一篇就是這首《題西林壁》了,每當(dāng)吟誦讀來,頓覺禪韻撲面。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橫看是一種視角,側(cè)視是另一種視角。視角不同,所見即不同。這里的“嶺”和“峰”真的是“廬山”嗎?這同樣取決于賞析的視角。見山是山,或者見山不是山,其實與山無關(guān),唯在視角也。

  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遠(yuǎn)近高低,皆是不同的視角,視角不同,看見的視界-世界即不同。對于山,或者對于這首詩,都是如此。

  不識廬山真面目:此句一出,禪機泠然!“廬山”者,即非“廬山”,是名“廬山”。廬山不在西林外,假借其名喻靈山。

  廬山,詩中之景也,詩中之境也,詩中之鏡也。

  景即自然景色,境即心境,鏡,亦心鏡也。以景為喻,探尋心境,體悟心鏡。

  景,移步換景;境,心變境變。此兩者,一外一內(nèi),皆映照于心鏡之中。鏡中諸相,變化無常,鏡體無改,如如不動。

  能見心鏡者,可見真面目,不識心鏡者,迷惑亦是尋常事。

  真面目,這三個字中,都有“目”字,“目”是這三個字的核心?!澳俊笔鞘裁??目就是眼睛,就是視角。

  能見視角者,方算見眉目。能見超級視角者,方見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景色中沉迷,即不見廬山真面;在心境中沉迷,即不見靈山真面。唯有超越局部,才能照見整體,唯有超越局限,才能達(dá)到無限。

  當(dāng)詩人寫下這些詩句的時候,詩人的視角就有了一種全局性的、超越性的觀照和透視。正是這種全局性和超越性賦予了作品非凡的意義。

  讀者在誦讀的時候,其實是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重現(xiàn)”詩人的視角,并通過這種“重現(xiàn)”啟迪生命本有的智慧。

  只是讀者在“重現(xiàn)”的時候,是否能把“景、境、鏡”全部重現(xiàn)出來,則是不確定的事。于是作品就有了縱深,不同的人即有不同的視角,從而獲得不同的體悟。

  筆者在《空海浪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識如來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心中。

  以視角學(xué)語言解之,如來者,即超級視角也。人們之所以見不到超級視角,是因為人們執(zhí)著于映現(xiàn)在此超級視角中的四大假合之身為身,無常生滅的分別妄想為心,以此虛妄身心執(zhí)著為我,而不見如來真我——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的超越視角。

  東坡居士以景為喻,揮毫題之,正是借景抒懷,以覺有緣。

  作品富含視角學(xué)智慧,可以稱為東方視角智慧美學(xué)藝術(shù)的上品佳作。

  當(dāng)我們一遍遍地朗誦吟詠,超級視角之美,以及超級視角智慧的意蘊即在詠誦中延綿不絕——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