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故事卻要從秦國的祖先講起,似乎有些奇怪,然而我總覺得有這個必要。
所謂“漢承秦制”,作為中國歷史上頭兩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秦漢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與延續(xù),再加上秦朝短祚,秦漢的歷史頗有些融合在一起而不分彼此的味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不理解秦朝的歷史與傳統(tǒng),就不能理解楚漢時期天下諸侯的爭斗,就不能理解“文景之治”時期休養(yǎng)生息的必要,就不能理解漢武帝征伐四方的決心。
所以說,秦漢本一體,歷史學界素有“周秦之變”、“漢魏之變”以及“唐宋之變”的說法,但卻從來沒有人把秦漢分開來看。
當然,在我們的故事里,秦畢竟是次,而漢才是主。所以為了分清主次,我們從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開始詳細講。但在這之前,先簡單的聊聊的秦國的祖先,大致看看秦嬴氏家族是如何一步步發(fā)展,并最終享有天下的。
秦始皇嬴政是曠世君王,他發(fā)明“皇帝”這個詞來自居一點兒也不夸張,所謂的“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真正嚴肅討論起來不過是上古部落的族長,所統(tǒng)領(lǐng)的區(qū)域極為有限,大小逃不出黃河、長江流域。先不論他們到底道德水平如何(他們最令后人稱贊的還是傳說中的道德水平),就建立的功業(yè)而言,是遠遠不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論的。
這不是對秦始皇個人的盲目崇拜,如此“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的驚天壯舉非他一人之功。賈誼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余烈“,其實他所繼承的“余烈”只怕遠遠不止六世,秦嬴氏的奮斗可以追溯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
秦嬴氏是五帝之中顓頊的后人,顓頊就是屈原《離騷》中自報家門時提到的那個“帝高陽”。這么說來,楚人屈原畢生協(xié)助楚王對抗的其實也是“數(shù)千年前是一家”的同族,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大水沖了龍王廟”了。
嬴氏的第一個祖先叫大費,又叫伯翳。傳說中大費幫助大舜帝調(diào)訓鳥獸訓的非常好,所以被大舜賜姓為嬴氏,也就成了秦嬴氏的祖先。當然,此時還只有嬴氏這個姓,沒有秦這個封號。
嬴氏大費的后人傳到了商紂王時期,有一個人叫飛廉,他善于行走奔跑,估計是當時的短跑或者長跑健將,所以被紂王所重用。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力大無比,名喚惡來,便是秦嬴氏的祖先;另一個史書上沒記載有什么特殊才能,名喚季勝,便是戰(zhàn)國七雄中的另一個,趙國趙氏家族的祖先。所以,其實秦趙本同祖。
商紂王時期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武王伐紂,飛廉和惡來都是紂王手下的大將,兵敗之后惡來被武王斬殺。季勝也不知是為什么,沒有和父親兄弟站在一邊,選擇了投靠武王,在周朝建立之后成為了周氏王朝中的貴族,他的曾孫造父還成為給周穆王(時間大概在武王伐紂之后的100年左右)駕車的親近之臣。
傳說中周穆王乘著造父駕的車西尋,見到了西王母(就是傳說中王母娘娘的原型),相聚甚歡而忘了歸期。恰好此時徐國的徐偃王叛亂,周穆王又乘著造父駕的車日行千里趕回來平息的叛亂,大破徐偃王。之后,周穆王為了嘉獎造父的駕車之功,封他為諸侯,封地就是“趙城”,此后造父的后人也就開始以趙為姓。
所以說,嬴氏家族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前800年,也就是上一次天下?lián)Q主人的時候,站錯了隊,遠不如同宗趙氏顯赫,不是周王朝分封時的諸侯。當時惡來的后人,也就是秦嬴氏的祖先非子,還沾了同宗趙氏的光,在趙氏的屋檐下生活了很多年。
非子延續(xù)了家族的老本行,在犬丘以養(yǎng)馬為生,與野獸為伍。后來周孝王(時間大概在周穆王之后的40年)聽說了,知道贏氏家族的先人是為大舜帝養(yǎng)鳥獸的,現(xiàn)在養(yǎng)馬養(yǎng)的也好,便讓他們?yōu)橥跏茵B(yǎng)馬,并賜予了一處縣邑,這個地方就叫“秦”。于是嬴氏家族正式開始以“秦”為號,正式成為了周王朝下的一方小諸侯。
說來也是湊巧,秦趙的祖先本以養(yǎng)動物發(fā)家(大費是為大舜帝調(diào)養(yǎng)鳥獸的),后來他們也都分別因為馬而得封為諸侯,一個“御馬駕車”(趙),一個“養(yǎng)馬”(秦)。歷史長河風云變換,周天子們絕對想不到,自己“司機”的后人在幾百年之后會裂土封王(趙),而自己親封的“弼馬溫”家族更是會在幾百年后取而代之成為下一個王者,著實有趣。
嬴氏善于牧馬的傳統(tǒng)千年流傳,據(jù)說著名的相馬大師伯樂的原型也是秦人。當然,善于相馬只能讓他們立足,以后真正的雄起還是靠善于相人。
西周時期,秦一直是小諸侯,根本入不了大國的法眼,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來了西戎犬戎的入侵為止。當時周邊的諸侯們都對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亂點烽火臺的行為十分不滿,拒不出兵,只有秦襄公出兵勤王立下了大功,護送幽王的兒子平王到了東都洛邑(就是洛陽),開始東周的歷史。
周平王作為東周的第一個君主,很有些手段,他對恩人秦國非?!按蠖取?,賜予了他們岐山以西所有的土地。乍聽之下,這是一筆天大的賞賜,可其實卻是一張空頭支票。此時犬戎西戎都攻到岐山以東了,所謂的岐山以西早就不是周王可以控制的地方,這種慷他人之慨的行為周平王用的不亦樂乎。
無獨有偶,后面我們要提到的陳勝也用過這種方法,在起兵反秦之后他立了無數(shù)的諸侯王,不過封地當時還都在秦兵的控制下,他打出的就是一個“名分我給你,地盤自己去打”的賞賜。
“地方很大,不過得你們自己去拿,拿得到是你們的本事,拿不到與我無干?!?p> 于是,秦嬴氏開始了漫長的與戎族對抗的歲月,這一對抗就是幾百年的光景。
起初嬴氏與外族的戰(zhàn)爭互有勝負,搶回了一些地盤,但始終是反復糾纏,沒有誰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仿佛是一場無休止的爭斗。對于秦國來說,東進沒有什么可能,因為橫在他們與中原之間的是強大的晉國,所以只能向西和外族打。就算是春秋時期秦國最鼎盛的秦穆公時代,也沒有能夠成功越過晉國染指中原。
在漫長的歲月里,晉國也曾經(jīng)衰落過,可惜秦穆公運氣不好,沒有趕上:在他最強大的時候遇到了晉國也強大;在他最想問鼎中原的時候,遇到了晉文公、晉襄公父子。崤山之敗讓秦國徹底失去了爭霸中原的機會,雖然后來孟明視也大敗晉軍報仇雪恨,但最好的時機已經(jīng)過去,中原此時注定還不屬于他們。
雖然秦穆公東進中原的計劃泡湯,但秦國在五張羊皮換來的大夫百里奚,還有百里奚推薦的蹇叔(聽這個名字有可能是個瘸子)等賢相的經(jīng)營之下慢慢強大了起來,在與西方外族的對抗中逐漸取得了上風。
穆公晚年任命了一個叫由余的人做上卿,在由余的幫助下,向西滅掉十幾個部族和小國家,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為秦國后來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秦穆公終其一生都沒有稱霸過中原,但也還是得到了周天子的肯定,認可了他霸主的地位,后人也把他算為“春秋五霸”之一。
什么霸主不霸主的都是虛名,秦穆公真正的貢獻在于終于讓秦國坐穩(wěn)了關(guān)中,使秦國有了中原國家絕對沒有的國土縱深。
所謂的國土縱深在長時期的、長達幾百年的斗爭中作用很大,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永遠有退路,可能一時退卻一時丟城丟地,但始終有打回來東山再起的機會,不太可能一舉被人消滅干凈。
楚國也算一個有縱深的國家,東西橫跨整個中華大地,向南也很廣闊;北方的燕趙(或者說燕晉)不行,因為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太強,不受騷擾就不錯了,根本深不進去;東面的齊國鄰海,沒有空間;至于中原的韓魏鄭衛(wèi)宋什么的一向是四面受敵,沒有什么好討論的了。
有時候在國家間長期的對抗中,一時的勝利都是浮云,真正背后的這些硬實力才是王道(比如國土縱深)。齊國曾經(jīng)把燕國打到差點兒亡國,但實力差一點兒就是不行,馬上又被樂毅打回來,打得齊國七十幾座城只剩兩座??裳鄧吘故切?,一鼓作氣如此也就是盡頭了,不久又被田單火牛陣一舉打回,迅速光復七十幾座城。
這些爭斗與勝負如果我們拉長了時間線來看都是無關(guān)大局的,改變不了國家的根本實力對比。而秦國坐穩(wěn)了關(guān)中卻不同,讓他們有了超級大后方做保障對于國家實力的提高絕對是質(zhì)的飛躍。從這時開始,秦國面對山東諸國幾乎就已經(jīng)開始立于不敗之地了。
再換個角度來看,好像強大的國家都是擁有一方不受攻擊的大后方的國家,西面的秦、南面的楚、東面的齊。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有后方穩(wěn)定的發(fā)展來供給前方的戰(zhàn)事。腹背受敵的國家時間拖久了總會力竭的,比如中原的韓魏,北面的燕趙(北方的游牧民族太厲害)。再想想后面要提的楚漢時期:劉邦有蜀漢和關(guān)中之地的大后方,蕭何可以把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食送到前線;而項羽的楚國卻北面受齊國田氏兄弟的騷擾,南面受梁國彭越的騷擾,難怪打到最后會一直“乏食”。
所以我一直認為,項羽分封時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自己占了關(guān)中之地,這種戰(zhàn)略性的失誤遠比輸一場仗要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