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漂流人

第三十九章 決定命運

大明漂流人 沐嵐翊 2027 2020-03-01 23:27:17

  李棩還以為自己表達的意思很明顯了,可是閔維重的想法卻不一樣。

  雖然聽出來王上不同意的語氣,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放棄,等到事情敲定下來后,回旋的余地就不大了。不管王上高不高興,閔維重都要把這事給先拖住,避免馬上做出決定。

  閔維重當(dāng)即補充道:“清人如果要責(zé)難于我,則必須要有當(dāng)時的文書,方才有所憑據(jù),而恰好現(xiàn)在還沒有來自濟州的官方文書送到。如果我們派快馬一匹,半路上將文書截下,此后由濟州地方直接處理,將漂流人送去日本,這樣一來朝廷就根本沒有參與到事件中?!?p>  閔維重最后說道:“沒有了文書證明,也沒有朝廷的參與,那又有什么擔(dān)心出事的憂慮呢?”

  此話一出,接下來就有山黨一派的官員站出來附和,都說這個方法既可以保證漂流人安全,又可以做到不惹怒清國,可謂兩全之計了。

  .......

  這時又輪到李慶億著急了,方才看到鄭致和力主遣送之論,而且王上也點了頭,李慶億本來還以為不需要自己下場了。

  沒想到只是轉(zhuǎn)瞬之間,山黨氣勢上來了,而王上李棩又沒有再做表態(tài),原本以為已經(jīng)十拿九穩(wěn)的事情又有了波折。

  只不過,還沒等李慶億站出來反駁,附近的鄭致和已經(jīng)坐不住了。

  最初,鄭致和提出要將漂流人遣送去建虜那里,只是揣摩了李棩心意后做出的表態(tài)。

  閔維重最初說假托耶穌宗門,將漂流人送去日本時,鄭致和只是在心中暗暗搖頭??墒钱?dāng)閔維重說到要欺瞞建虜時,鄭致和心中卻只剩下了擔(dān)憂和憤怒。

  鄭致和當(dāng)年曾經(jīng)親身經(jīng)歷三十年前的丙子胡亂,后來又隨從被送去沈陽作為人質(zhì)的鳳林大君,也就是后來主張北伐的孝宗,在沈陽待了很多年。

  這些年間,鄭致和又以冬至使身份兩次去過北京,建虜?shù)牧α?,鄭致和可以說十分清楚。

  而以閔維重為代表的這些青年官員,在丙子胡亂時還是幼兒,沒有多少記憶,又大多沒有到過清國境內(nèi),因此對建虜?shù)牧私膺h(yuǎn)不如鄭致和這些中年官員。

  平日里嘴上說說也就算了,這個時候閔維重提出的這個建議,卻是要冒著惹怒建虜?shù)娘L(fēng)險!

  鄭致和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朝鮮再也經(jīng)不起一次戰(zhàn)爭了。

  快速站起身來,鄭致和朝國王李棩長拜之后,語氣沉重地說道:“當(dāng)年南漢山城之事,臣已經(jīng)不忍再說。諸公即使不知道在山城時的慘狀,而后來我東國被清國脅迫,助兵攻打大明,行不忠不孝之事,如此屈辱,諸公難道也忘了嗎?”

  鄭致和說著說著,聯(lián)想到了自己在沈陽時被建虜羞辱的情景,情緒上來,竟然有些哽咽:“而今天的形勢,如果我東國可以匹敵清國,也就罷了,可問題是根本無法匹敵!如果今天因為一時的不忍,悄悄將明使送去了日本,來日一旦被清國發(fā)現(xiàn),則后患無窮!”

  “臣只怕,重蹈當(dāng)年南漢山城之舊事!”

  .......

  鄭致和的一番話,觸動了李棩內(nèi)心深處對建虜?shù)目謶帧?p>  李棩當(dāng)年正是出生在沈陽的朝鮮世子館,幼年都生活在沈陽的他,留下的不是美好的孩童回憶,而是被軟禁的陰影。

  不等閔維重等山黨再說話,李棩當(dāng)即明確表態(tài)道:“寡人認(rèn)真考慮過了。雖然遣送這些漂流人于心不忍,但是如果不遣送,則后患太大,更非良策?!?p>  方才一直沒有發(fā)言的一些中立派的官員和早已經(jīng)按捺不住的漢黨官員,等到李棩表態(tài)之后,紛紛站出來說話了。

  吏曹參判趙復(fù)陽嘆息道:“如果當(dāng)初地方的官員,一開始就不匯報,直接修船送走,那就好了。事到如今,只能說是大不幸!”

  剛說完,趙復(fù)陽才想起來自己說的地方官員洪宇亮,好像是鄭致和的門下,而且很快洪宇亮也會到禮曹就任,和趙復(fù)陽同朝共事。知道說錯了話的趙復(fù)陽,一時間漲紅了臉,張著嘴不知道該怎么圓下去。

  知事柳赫然心中暗笑,決定不給趙復(fù)陽補充的機會,緊接著就說道:“我國力弱,既然已經(jīng)被迫屈從于清國,那就不得不彎腰行事,以求清國無所嘖言?!?p>  看到有不少官員點頭,柳赫然繼續(xù)說道:“如果我們不把漂流人遣送清國,萬一有怨恨國家之人,偷偷告訴清人此事,引得清人來查問,能瞞得過一時,卻瞞不過一世!”

  此時大勢已定,李慶億也裝作不經(jīng)意的補充了一句:“今天不捉送清國,一旦之后被清國發(fā)現(xiàn),則清人一定會以我們不遣歸逃民作為理由責(zé)罰,而不會以我們包庇漢人這條理由處罰。”

  李慶億這話,說起來看似不經(jīng)意,但卻點明了當(dāng)時清廷之虛偽,也使得遣送漂流人到清國變得更加必要了。

  至此,大局已定。

  戶曹判書金壽興看到閔維重等山黨官員面色鐵青,心中不忍,打起圓場來:“這些人自稱是大明使者,那就正如閔承旨所說,不忍押送實乃常情。只是,小不忍,致大患,唉。”

  隨后幾人說得都是些場面話,雖然同情,卻還是同意送明使去清國。于是這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朝議結(jié)束,閔維重鐵青著臉走出了昌德宮,快走幾步,追上前面的一名青年官員:“金兄,為何你方才不發(fā)一言,坐看彼輩定論,將大明使者送去建虜那里受死?”

  .......

  全羅道,濟州府。

  此時的李逸瀾,還不知道自己和六十五名漂流人的命運,已經(jīng)在漢城被決定了下來。

  “國姓爺當(dāng)初就是憑借這樣的戰(zhàn)術(shù),扛下了韃子的沖擊?”

  弄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曾勝總算是弄出了一個雛形。五名士卒做成的一個小陣型,硬生生頂住了方治等十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的輪番沖擊。

  雖然最后因為配合不嫻熟,幾名士卒還是被人找到了破綻,給沖破了防守,但是這之前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足以讓眾人嘖嘖稱奇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