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個月的由來。
公歷一年有十二個月。公歷起源于古羅馬歷法。羅馬歷法原來只有十個月,羅馬皇帝決定增加兩個月放在年尾,后來朱里斯·凱撒大帝把這兩個月移到年初,成為一月、二月,原來的一月、二月便成了三月、四月,依次類推。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歷。
January──1月
在羅馬傳說中,有一位名叫Januarius(雅努斯)的守護神,生有前后兩副臉,一副回顧過去,一副眺望未來。人們認為選擇他的名字作為除舊迎新的第一個月月名,很有意義。英語一月January,便是由這位守護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ius演變而來的。
February──2月
每年二月初,羅馬人民都要殺牲飲酒,歡慶Februarius(菲勃盧姆)節(jié)。這一天,人們常用一種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婦女,以求懷孕生子。這一天,人們還要懺悔自己過去一年的罪過,洗刷自己的靈魂,求得神明的饒恕,使自己成為一個貞潔的人。英語二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盧姆節(jié))演變而來。
March──3月
三月,原是羅馬舊歷法的一月,新年的開始。凱撒大帝改革歷法后,原來的一月變成三月,但羅馬人仍然把三月看作是一年的開始。另外,按照傳統(tǒng)習慣,三月是每年出征遠戰(zhàn)的季節(jié)。為了紀念戰(zhàn)神Marrius(瑪爾斯),人們便把這位戰(zhàn)神的拉丁文名字Marrius作為三月的月名。英語三月March,便是由這位戰(zhàn)神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April──4月
羅馬的四月,正是大地回春,鮮花初綻的美好季節(jié)。英文四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is(即開花的日子)演變而來。
May──5月
羅馬神話中的女神Maius(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五月,英文五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
June──6月
羅馬神話中的Junius(裘諾),是眾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護婦女的神。古羅馬人對她十分崇敬,便把六月奉獻給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來命名六月。英語六月June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也有學者認為,Junius可能是古代拉丁家族中的一個顯赫貴族的姓氏。
July──7月
羅馬統(tǒng)治者朱里斯·凱撒大帝被刺身死后,著名的羅馬將軍馬克·安東尼建議將凱撒大帝誕生的七月,用凱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這一建議得到了元老院的通過。英語七月July由此演變而來。
August──8月
朱里斯·凱撒死后,由他的甥孫屋大維續(xù)任羅馬皇帝。為了和凱撒齊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月份。他的生日在九月,但他選定八月。因為他登基后,羅馬元老院在八月授予他Augustus(奧古斯都)的尊號。于是,他決定用這個尊號來命名八月。原來八月比七月少一天,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他又決定從二月中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從此,二月便少了一天。英語八月August便由這位皇帝的拉丁語尊號演變而來。
September──9月
老歷法的七月,正是凱撒大帝改革歷法后的九月,拉丁文Septem是“七”的意思。雖然歷法改革了,但人們?nèi)砸u用舊名稱來稱呼九月。英語九月Sept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October──10月
英語十月,來自拉丁文Octo,即“八”的意思。它和上面講的九月一樣,歷法改了,稱呼仍然沿用未變。
November──11月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和凱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羅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當時的羅馬皇帝梯比里烏斯用其名命名十一月。但梯比里烏斯沒有同意,他明智地對大家說,如果羅馬每個皇帝都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月份,那么出現(xiàn)了第十三個皇帝怎么辦?于是,十一月仍然保留著舊稱Novem,即拉丁文“九”的意思。英語十一月Nov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December──12月
羅馬皇帝流西烏斯要把一年中最后一個月用他情婦的Amagonius的名字來命名,卻遭到了元老院的極力反對。于是,十二月仍然沿用舊名Decem,即拉丁文“十”的意思。英語十二月Dec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二、前六次物種大滅絕。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xiàn)象已經(jīng)發(fā)生過6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距今5.2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幾乎全部被毀。這次大滅絕的原因尚不明確,正在研究中。
地球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后期,發(fā)生了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這次滅絕的原因不很明確,它有可能是延續(xù)了50萬年之久的環(huán)境退化的結(jié)果。
而發(fā)生在距今約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四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疊紀(Triassic-period)始于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xù)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于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海西運動以后,許多地槽轉(zhuǎn)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qū)產(chǎn)生了一些內(nèi)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三疊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現(xiàn)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干熱、干熱向溫濕轉(zhuǎn)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xiàn)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chǎn)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xiàn),并從它發(fā)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jīng)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后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第五次發(fā)生在2.05億年前,76%的物種慘遭厄運。
第六次發(fā)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tǒng)治地球達1.4億年的恐龍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