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位于東部沿海。這里民風淳樸,市民安居樂業(yè),每天的生活既有風風火火,也有愜意悠閑。
小城北部靠海,附近的村民們靠海吃海,除了保留著出海打漁的傳統(tǒng),近年來更是大力發(fā)展了海水養(yǎng)殖,魚棚,蝦池、海參棚鱗次櫛比,每到收獲季節(jié),車水馬龍,如果沒有附近村里的有頭有臉的村民們出來指揮交通,往往一堵車就是一大片,所以這幾年形成了慣例,附近五個村每天出一個人來疏通道路,倒也相安無事了。
小城還有一條母親河,叫膠河,縱貫小城南北,多少年來,肥沃了周邊土地,養(yǎng)育了小城居民。十年前,小城來了一位市官員,把膠河在城區(qū)的這一段周邊進行了改造,增添了綠植,加蓋了景觀,修建了塑膠跑道,夏天晚上,河邊散步納涼的市民特別多。因為修建了塑膠跑道,所以小城了趕了通時髦,每年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會舉行馬拉松比賽,同時還把馬拉松比賽進行了創(chuàng)新,來個親子跑,一家大小齊上陣。那一天,全城好像過年一樣,不,比過年還熱鬧,只要報了名的,都上場跑一跑,沒報上名的,就在路邊當啦啦隊,感覺那一天是全城市民是一家,認識的不認識的,平常見了翻白眼的,到了跑道上,都是隊友,所以這個比賽特別受大家的歡迎,順帶著市民們一起對市領導豎起了大拇指,嗯,這是個辦實事的領導。夸完了再來一句感嘆:這年頭,這么為老百姓考慮的領導不多了!
小城人口不多,不到60萬,真正在城區(qū)居住的也就是10萬左右吧,所以大部分的居民都分布在了鄉(xiāng)村。小城的鄉(xiāng)村比較富裕,因為人均土地面積不多,所以這里的農民們在很多年以前就開始琢磨種起了經濟作物,比如種大姜、大蒜、大蔥;草莓、西紅柿、黃瓜、葡萄、蘋果等,所以在別的地方一畝地只能收入一千塊錢,在這里,一畝地收入一萬塊錢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兒。因此這里的農民雖然勤勞,但是不艱苦,他們雖然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在節(jié)假日時一打扮,絕對看不出他們前幾天還赤腳在地里辛苦的干著農活,會以為是城里哪個工廠的工人放假了。
這幾年,小城的人口增長不多,除了剛開始放開二胎時的井噴式增長,這兩年新出生的人口越來越少了,進公辦幼兒園的難度基本沒有了,再也不會出現那些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通宵排隊還不一定能撈著上的局面了,相反,各公辦園都把招生年齡放寬到兩歲半甚至更小了,就算如此,招生量依然不飽和,有人開玩笑說,將來的幼兒園不會都改成敬老院吧。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小城已經從以前偶爾可見幾棟六層樓到了現在滿眼的高樓大廈,從以前偶爾可見幾輛小轎車到了現在開車出門就愁找不到停車位,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善良淳樸的人們?yōu)榱俗非笮腋I钜彩遣粩嗥床?,不斷付出,這里有喜悅,有悲傷,有成功,又失敗,但是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總是向前,所以即便有不如意,但是轉過頭往往都是希望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