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無忌聽后,覺得聯(lián)盟是個可行的辦法,于是便說道:“可行是可行,但我要上奏大王才行?!?p> 韓國使節(jié)道:“那是當然。本使節(jié)也要上報我國國主才行。”
“嗯!”魏無忌點了點頭:“我這就上書給我國國主,煩勞使節(jié)大人靜待一些日子?!?p> “不急不急!”
“不知使節(jié)住在哪里?”
“陵陽鎮(zhèn)上一家客棧?!?p> “客棧,安全嗎?”
“我們目前打扮成商人樣子,應該沒事?!?p> 魏無忌又點了點頭:“如此甚好。”說完,韓國使節(jié)站起身來,拱手告別。
魏無忌見狀,連忙站起身相送:“使節(jié)大人慢走。”
魏無忌送走韓國使節(jié),看了看太陽東升的余暉,想著還有重要會議要開,不出去了,便轉身回去了。
回到屋里,魏無忌換了衣裳,坐在案幾旁,開始寫奏折,稟呈魏國國君。
魏無忌此次來陵陽,不僅帶了重兵,還帶了不少朝廷重臣,目的是大家一起力爭說服屈原去魏國。
魏無忌和諸臣約了一個規(guī)定,就是每日要開日常會議,討論處理一些熱門和緊要的事情,每次會議時,魏無忌都會準時到議會廳。
所謂的議會廳,就是他們住的房子內,很簡單。
魏無忌剛坐下,諸臣皆跪地叩首。魏無忌也沒有多話,只是讓眾人來說話。
“諸位大人,適才本王與韓國使節(jié)商議,結成兩國聯(lián)盟,重用屈原,抱團取暖,共同對付外敵,本王認為此計策可取,想上奏給國君,請求兩方合作。但是,現(xiàn)在本王要聽聽各位的意見?!?p> “既然侯爺認為可取,我等無異議。”
“抱團取暖,共同力敵,臣認為可取。”
“現(xiàn)如今秦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似有吞并六國之危險,聯(lián)盟合作,此為上策。”
接著,魏無忌又說道:“此次與韓國結盟,本王打算從長計議,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如何從長計議?”
“魏韓兩國時有摩擦,此時聯(lián)盟,究竟對方是怎么想的,我們要弄清楚。還有,兩國朝臣和百姓對聯(lián)盟的看法,也是至關重要?!?p> 魏韓兩國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無論是朝臣,還是民間,關系都不是很好,之前還只是小摩擦,后來才是滅國之災。
史書記載,公元前273年,安釐王與趙惠文王聯(lián)合攻擊韓國,包圍華陽(今河南新鄭市北。春秋時鄭華邑,戰(zhàn)國時改名華陽,先后屬魏、韓。)。
穰侯在韓使陳筮游說下,會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急行八天,赴華陽擊敗芒卯軍,三員大將遭俘,被殺十三萬人。
大臣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求和,蘇代進言諫阻,遂決議不納蘇代之諫以割讓南陽求和,而集中力量保衛(wèi)修武。
同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嘗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zhàn)敗而逃,田文失勢后,他的許多門客投奔信陵君魏無忌門下。
魏國現(xiàn)任國君是魏遫,為魏昭王,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為魏國第5任君主,他是魏襄王之子,魏安釐王和魏無忌的父親。
魏昭王在任時,還是有心強大魏國的,只是他在用人用兵方面出了嚴重的問題。
舉個例子,孟嘗君剛來到魏國,魏昭王并沒有信任孟嘗君。因此,孟嘗君要想取得魏昭王信任,便尋找機會。
果然,沒有多久,諸侯國聯(lián)合討伐齊國,但齊國是一個大國,哪能夠輕而易舉打?。?p> 此時,孟嘗君對齊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諸侯國攻打齊國時,孟嘗君出謀劃策,助使諸侯國勝利。因此,經過這件事,魏昭王對他信任有加,而忽略了魏無忌。
還有,在魏昭王剛即位不久,秦軍攻打魏國襄城,魏國準備不足,倉促應戰(zhàn),結果大敗。
之后,秦軍進攻韓國,考慮到各自利益和安全,韓國派使節(jié)請求魏國相助,魏昭王審時度勢,擔心韓國被滅后,下一個就是魏國,在這種情況下,魏昭王不能坐視不理,于是幫助韓國進攻秦國,雙方大戰(zhàn)于伊闕。
秦軍為了打贏這一戰(zhàn),起用戰(zhàn)神白起率軍討伐,結果大敗韓、魏兩軍,斬首二十四萬。
這一戰(zhàn),韓魏兩國元氣大傷,實力遠不如以前。
三年后,秦軍對魏國威脅越來越大,被迫魏國割河東四百里地與秦,秦復奪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再后來,齊國滅宋,各路諸侯驚懼,聞風喪膽一般。
公元前284年,遂與秦、趙、韓、燕共伐齊,大敗齊軍于濟西。次年,秦軍取魏安城,兵至首都大梁而去。
與魏昭王相比,韓國國君桓惠王兩人真是半斤對八兩。
韓桓惠王,姬姓,韓氏,名然,韓厘王之子,韓國第10位君主,在位34年。
韓桓惠王在位時,韓非多次要求推行法治。韓桓惠王二十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是為鄭國渠。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韓桓惠王割上黨(今山西長治)給秦國求和,上黨人既不想被秦統(tǒng)治,又無力抗秦,郡守馮亭率一郡軍民降趙。趙國接受上黨,并遣名將廉頗麾重兵進駐長平(今山西高平)拒秦,于是爆發(fā)了秦、趙“長平之戰(zhàn)”。
其實,對于魏無忌的提議,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他們說了不算,只能給些參考意見,主要的還是由魏無忌建議,再由其父魏昭王定奪。
這些朝臣在朝廷混久了,都懂得一個道理,寧可不作為,也不犯錯誤。
他們早就看清楚了,現(xiàn)在戰(zhàn)國天下,混戰(zhàn)頻發(fā),各國信任度很低,決策一錯,有可能是滅國之災,這個責任他們承擔不起。
這時候,又一朝臣說道:“侯爺!我等還是靜聽國君的意思吧?!?p> 隨后,眾臣紛紛說道:“臣等附議!”
魏無忌見了,又氣又好笑,他也看出了眾人的心思和想法,干脆失望地不提了。
魏無忌沉吟片刻,接著又道:“既然諸位大人都同意暫緩,沒其他異議,那就依照諸位大人之意,靜聽國君回復,停止一段時日再說吧?!?p> “謝侯爺!”眾臣紛紛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