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朝鮮語:????,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tǒng)一封建王朝。
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麗而建國。朝鮮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4年定都于漢陽(今首爾),翌年改稱漢城。[1][2]1399年遷回開城,1405年再次遷都漢陽。[108]經過對北方的開拓,到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的國土基本定型,大致相當于當今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3]
朝鮮王朝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tǒng)治理念。諺文的發(fā)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條件。對中國明、清兩代采取事大主義,建國后便向中國朝廷稱臣納貢,自太宗李芳遠至高宗李熙,歷代國王均接受中國皇帝冊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或部族則采取交鄰政策。
16世紀末至17世紀前期,朝鮮接連遭到日本和后金(清)的入侵(萬歷朝鮮戰(zhàn)爭、丁卯之役、丙子之役),社會秩序受到極大沖擊。1876年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打開國門。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不再稱臣于中國。1897年,高宗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半島,大韓帝國暨朝鮮王朝滅亡,歷27代君主、519年。
明朝與朝鮮關系
明朝與朝鮮王朝保持著兩百余年的友好外交關系。1392年,朝鮮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兩國建立宗藩關系。
明成祖時期,明成祖正式賜予朝鮮國王稱號。朝鮮王朝對明朝采取“事大“的尊奉政策。1592年,日本侵略朝鮮。明神宗發(fā)兵抗擊日軍,1598年徹底擊敗日軍。明軍兩次出兵,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zhàn),取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也在兩國關系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朝鮮王朝視明朝此舉為“再造之恩”。明末,隨著女真族在東北的崛起,兩國關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1636年,皇太極逼迫朝鮮王朝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但朝鮮王朝此后仍然心向明朝,使用崇禎年號,懷念明朝三百余年。三百年間明朝與朝鮮基本上保持著往來聘使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