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家的腳步聲漸行漸遠,紀方華此刻也終于回過了神。
“米教授走了嗎?”
蘇向的聲音傳來,帶著一絲不確定:“那老東西可不是個省油的燈,嘿!你這運氣,也是沒誰了!”
紀方華眼角抽搐:“嗬!也不知道,剛剛低聲下氣跟孫子一樣的是誰!”
蘇向嘿嘿一笑,確認了米文家不在后,也就沒那么拘謹了:“回過神來了?”
紀方華嘆氣道:“回過神了。你真是個瘋子!”
蘇向嘲諷道:“現(xiàn)在你也是了!”
紀方華道:“我最多也就是半瘋半癲,你怕是徹底瘋了吧?”
蘇向嘆氣道:“差不多吧!我也不確定?!?p> 紀方華道:“別廢話了,告訴我,怎么復活瑤瑤?!?p> 蘇向詫異道:“你心中不是已經(jīng)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了?還要問我?”
紀方華卻平靜無比:“你不說,我怎么知道該如何幫你?”
蘇向沉默片刻后苦笑道:“還真是瞞不過你。”
整理了一下思緒,蘇向道:“剛剛的猜想,只是針對于人的潛意識和自主意識,對于人的身體感官,就無法用這個猜想解釋。身體會感覺痛,感覺到餓,感覺到熱;我們能看到、聽到,還能分辨氣味和各種味道;以及能夠真實的觸摸到。所以所謂的最終猜想,似乎不攻自破。”
紀方華接道:“實際上,卻不是這么回事,對吧?雖然最終猜想只針對潛意識和自主意識,但人的自主意識,卻是通過人的五感六識建立起來的?!?p> 蘇向贊嘆道:“不愧是你,一語中的。人這一生,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人的五感六識,受到外界的信息灌輸,最終儲存進大腦的。我們不知道這些信息在我們腦中發(fā)生了什么,只知道,最終誕生了一個人格“我”,“我”是什么?一般的說法叫做意識,或者還有一個通俗易懂的稱呼,靈魂。而我,稱呼它為“自我認知”。即一個人從小到大,從任何方式接收到信息而所知曉的一切匯總。這個任何方式,其實就是五感六識。五感是:形、聲、色、味、觸。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五感六識中,其他東西都是一看就懂,唯有意這個東西最容易讓人混淆概念。意其實就是想。你可以理解為猜想,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胡思亂想,但不論是哪種想,都會對自我認知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哪怕這個想出來的東西荒誕無稽。因為這是自我認知的一種自我延伸方式。通俗來說,就是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源自于基因和個體意識對于未知的恐懼。因為恐懼未知,所以才會盡量探索。但只在一定范圍內(nèi),多數(shù)可控因素以及少量不可控因素下,循循漸進,慢慢拓展自身的認知范圍。而空想,無疑是最佳的探索方式,無論是對于基因還是個體,這個方式的危險性是最小的。”
紀方華卻聽出了一些不一樣的味道:“你把自己的自我認知和基因分開了?”
蘇向不在意道:“自我認知和基因本來就是分開的,雖然我還沒有弄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但并不影響我確定這一點。這個等下再說。我們還是說回“想”這個話題。通過推理,我們能確認“想”這一行為的原因以及合理性。而繼續(xù)推理五感六識的話,既沒有頭緒,也沒有什么意義,所以我又做了一個關于“想”的類比實驗。米教授現(xiàn)在不在你身邊,那就拿米教授來舉例子。你應該還記得米教授站在你身邊的場景吧?這是你腦中最真實的記憶,你無比確信這件事曾經(jīng)真實的發(fā)生過,因為你的眼睛看到過米教授的樣子,你的耳朵聽過米教授的聲音,你的鼻子嗅到過米教授身上的臭汗味,你的身體感受過米教授的毆打后的疼痛。那么現(xiàn)在你幻想一個畫面,盡量還原米教授在時的場景,但把米教授的狀態(tài)調(diào)整為死亡,死亡方式是心臟病,那么你腦中的場景應該表現(xiàn)為米教授捂著胸口倒地。好,那么問題來了,你確定幻想的場景是假的,因為并沒有發(fā)生過,甚至于米教授還有可能在你身邊。但,你是靠什么來確定你的幻想是假的?也或者說,你用來確定你的幻想是假的,這個參照物是什么?又是誰提供的?”
紀方華嘆了一口氣道:“還能是什么?有且唯一的答案就是五感六識。你是真的瘋了,連自己的五感六識都開始懷疑!”
蘇向笑了:“你肯定聽說過缸中大腦吧?”
紀方華道:“我就知道你會提起這個,這只不過是一個悖論而已,我不信以你的認知能力,會相信這個。”
蘇向哈哈一笑:“但和我說的很類似不是嗎?而且雖然是悖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發(fā)。假設現(xiàn)在有一個缸中之腦,有著正常人的認知,過著計算機給他模擬的生活,而且他自身并不知道,但我們能通過計算機模擬看到他的一切,以及能夠直接讀取操控或者刪除他的記憶。那么假設這樣一個場景,我們坐在計算機顯示屏前,看著他,在計算機給他的世界中坐在草地上。但與此同時,他給自己想像出了一個場景:他在太空中失重的環(huán)境下看著蔚藍色的地球。因為我們能監(jiān)控到他的記憶,所以計算機顯示屏上分出了一半屏幕,顯示出這個畫面。那么問題來了,對于他而言,哪一個畫面才是真實的?顯而易見,計算機模擬的神經(jīng)元信號會告訴他的大腦,坐在草地上的他是真的,并且以此為參照物告知他,太空中的畫面是假的,同時他的認知還會輔助提醒他,真空下他很快就會因為血液沸騰而死,然后自身的熱量會在熱輻射下漸漸散去,最終他會成為一個小冰坨子,宇宙塵埃的一部分。但對于觀察的我們而言,這兩個畫面是同時客觀存在的,區(qū)別是,一個是計算機模擬神經(jīng)元構(gòu)建,另一個是大腦調(diào)動神經(jīng)元構(gòu)建。關于這一點,其實代入到我們自身依然適用,我們的五感六識傳遞的神經(jīng)元信號,和計算機模擬神經(jīng)元信號,作用是一模一樣的。但是由于自身臆想時數(shù)據(jù)精確度不夠高,大腦構(gòu)建的場景有許多模糊化的地方,因此很難長時間被自身的意識認可,所以只能是一種臆想??扇羰菗Q一個思路,假若一個人有足夠的認知,能夠構(gòu)建出一個合理的宇宙,那么他幻想的宇宙和真實的宇宙,是否就相當于平行宇宙呢?當然,這個假設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沒人擁有這么強的大腦。那么我們就再換一個思路,構(gòu)建單一的一個合理的場景,類似于記憶宮殿,這個場景的一切都清晰無比,那么我們是否就得到了一個專屬于自己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