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盤古開天地,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所以在立天地之初時世間便有了清(真氣)/濁(魔氣)的靈氣,蓬萊島,清幽林,百澤莽,昆侖山,四處靈氣最盛。
千年以來世人把修煉真氣,突破凡胎的極限稱為破鏡,又把修煉真氣破鏡分成上、中、下三鏡:下境《初照-開光-大合》;中鏡《靈動-靈寂-元嬰》;上鏡《出竅-分神-合體》;而把超過三鏡又分為《渡劫-大乘-飛升》,飛升之后從而修成真身只留靈神。
而昆侖山,又是四者當中聚天地之靈氣最足,孕育著無數(shù)靈神之地,靈神又是上古飛升者殘留人間的最后一縷魂,傳說凡胎修真者與靈神合體后可增強修真者的靈識,而在渡劫時才能抗住三道天雷,因此慕名昆侖的修真者都聚集在這方水土。雖然靈神本體已飛升,留下的只是一縷魂魄,但是它的體內(nèi)卻無神識,所以是極度危險的,如果不是上鏡級以上的修真者,基本都會被反噬而亡,數(shù)千年來能夠與靈神合體的修真者更是寥寥無幾。
而“青衫書院”屹立在昆侖山中已過千年,在青衫書院中住著一位修為極高,修真境界已破三鏡而達到“大乘”的人,世人尊稱他為“仙尊”,更是當世唯一破三鏡未飛升之人。
傳說仙尊未飛升是為守護世間太平,千年以前,那時的修煉者不僅修煉真氣也修煉濁氣而且對修煉者并未定規(guī)定境界。修煉真氣者與修煉濁氣者在日復(fù)一日的修煉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分歧,修煉濁氣者靈識聚集異常地快且異常地強,而修煉真氣者靈識因遵循天道規(guī)律所以反之而慢和弱。所以修濁者逐漸形成正統(tǒng)和領(lǐng)導(dǎo)地位,他們遵循的神法是“清者無濁,濁者大同”的觀念,意想就是讓天下所有的修煉者摒棄修真轉(zhuǎn)而修濁。
仙尊本是修煉濁氣的成員之一,直到某一天,仙尊在修煉過程中靈識異動自我反噬,沒法穩(wěn)固本心逐漸入魔痛苦難耐,對周邊的人和物大開殺戒,在緊要關(guān)頭,一位修為極高的修真者給仙尊灌輸了真氣,這一刻,仙尊煩動入魔的心開始平和,當他緩慢睜開雙眼,看到周邊的人死的死,傷的傷,仙尊看到后也意識到是自己入魔后作為,后悔莫及,決定摒棄修濁之路,走正道,修真氣。
后來那些修煉濁氣的人也一個一個無法穩(wěn)固本心開始入魔,越來越多的入魔者給世間帶來了極大的災(zāi)難,為了世間太平,雙方在世間展開了一場曠世之戰(zhàn),后來也被后人稱為“神魔大戰(zhàn)”,仙尊在修真者們的帶領(lǐng)下與修濁者們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漫長的斗爭中,逐步取得勝利,那些入魔之人紛紛死亡和逃向了清幽林和百澤莽,世間逐步恢復(fù)太平,修真者在這場“神魔大戰(zhàn)”中犧牲了不少,最后留下來的都是些修為極高就像仙尊一樣。而極高修為的修真者們也一個一個從昆侖山和蓬萊島飛升修成了真身,只在凡間留下了靈神。
仙尊知道那些逃亡清幽林和百澤莽的入魔者不會善罷干休,于是渡劫之后并未飛升,而是留在凡間一直守護著世間太平。
千年以來,斗轉(zhuǎn)星移,天道輪回,正道修行,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才有了如今的世界。后來有些修為極高者便在蓬萊仙島建派立宗,而仙尊則留在昆侖山建立了“青衫書院”教導(dǎo)愚民,修煉之路漫長而久遠,四海八荒同一云。
因蓬萊島在大金國,所以也稱大金的三宗四派、蓬萊島后來也成為了修真者們向往的福地。大金國的三宗分別是,天擎宗、天煞宗、天羅宗;四派分別是,泰斗、秦蒼、鬼姬、納元。
昆侖山在大周國內(nèi),所以“青衫書院”便是大周的書院。大周國也有一宗三派,靈宗;三派分別是,劍昭、臧龍、桑樂。
世間其他很多小宗小派也數(shù)不勝數(shù),相對于修真界,世間的人情世故,國與國之間的人文情懷,更是豐富多彩。
仙尊在收了九位入門弟子后不再收徒,仙尊也不再傳授神法給其他人。并在大周國國師的建議下改制青衫書院而教習(xí)六科:禮科、武科、政科、???、樂科、真科。(方才所講仙尊不傳授神法,不代表書院不傳授,所以依然有修真科)不過世間想進“青衫書院”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無論是大周國還是大金國的皇親貴胄、寧侯將相、平民百姓、只能通過考核才能進。而且每十年只考一次、每次只收三十名弟子。
書院為了區(qū)分,青衫書院分為前院和后院,前院教習(xí)六科而后院便是書院后山,昆侖之巔,是仙尊和九位關(guān)門弟子的住所,他們摒棄人間雜念不食人間煙火,只為修真飛升,護天下安寧。
憶念筆
終于寫完開頭一章節(jié),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難于上青天,還請編導(dǎo)的哥哥姐姐們多多支持,也請廣大的讀者多多支持,我希望我的修真世界有著不一樣的世界觀,更希望大家多多指點。讓我們期待下一章節(jié):第二章書院后山的九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