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期,農村還沒有電視,就是收音機也沒有幾家有。春節(jié)后每年唱戲,但都是看了許多遍的樣板戲,唯一的精神娛樂就是不定期的在村里播放電影。
差不多間隔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就會聽到高音喇叭里提前通知:“各家各戶注意了,今天晚上放電影。”這樣的播報一般會重復三次,以彰顯其重要性。即便你沒聽到,很快就會有同學告訴你。于是,我們就如同注入了興奮劑,一個個喜笑顏開,手舞足蹈。盼著早點放學好早早吃完晚飯占座位看電影。男生們興高采烈地相互打聽今天的電影打不打?而我則不愛反復看《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總是和日本人沒玩沒了地打,有時一部打仗片子從頭看到尾居然找不出一個女的,不清楚這幫男生為啥那么熱衷于看打打殺殺的電影,而且是百看不厭。
放電影開始幾年就在村里中心位置的寬敞大街上,后來也在大隊院子里,這個院子中間四四方方很寬敞,四周有很多房子,這里曾經是學校,蓋了新校舍后學生老師都搬走了,這里就改成了大隊部,我小學三年級之前在這上學。
有的同學晚飯也顧不上吃,放學后直接先搬個小板凳占上好的位置,也有的來不及回家搬板凳先到這里找塊磚頭石頭占地盤的,或用樹干圈個地盤或用粉筆畫個地盤,也有人找要好的同學幫忙占個地盤的。
每次放電影我都為沒能及時趕到占上好位置而苦惱,我不愿意搬大凳子,而搬個小板凳很難在前面合適的地方找到空隙。
一般情況下,我喜歡跟著家里的大人一同去看電影,大人會幫我搬個大高板凳,我可以坐在高大的板凳上悠然地看電影。去的晚了就在后面站在板凳上看,但我很怕走動的人不留神把我從板凳上碰掉地,姥姥便會站在旁邊護著我。記得有一次是冬天看電影《紅燈記》,沒等電影結束我就堅持不了了,站在板凳上的雙腳都快凍僵了。姥姥及時勸說我別看了,我只好乖乖地跟著姥姥回家。
有時在我家就是奶奶陪同我一起看電影,奶奶也不愿意搬大凳子,只搬個小板凳,而我們去的依然不夠早,自然是沒地方坐。這時,奶奶便和我坐在熒幕背后的一小片空地上,倒著看電影。沒誰愿意倒著看,而且因為距離太近需要一直仰著頭看熒幕,所以這塊不大的空地上只坐了不到二十個人。
再大一點我就敢甩掉大人和小伙伴一起看電影了,有時也和明哥一起去。
由于在我家附近結交了不少小伙伴,在他們的帶動下,我的膽子越來越大。有一次,晚上居然和小伙伴們一起跑到了三里地之外的鄰村看電影。回來后雖然奶奶沒說什么,但我知道一個女孩子黑天半夜跟著一幫野小子跑到外村看電影確實有些不妥。因為沒帶手電筒,回來的路上深一腳淺一腳我自己心里很緊張,可以說是一路小跑。發(fā)誓以后再也不晚上跑到外村看電影了。
整個小學甚至初中階段,村里的露天電影都是我最喜歡的娛樂之一。小學階段大概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只有固定的幾個放映員,他們會定期到各個村輪流播放片子。后來差不多每個村都有了自己的固定播放員,播放電影的頻率就大大提高了,最頻繁的時候差不多三天就放一次電影,而且常常是一晚不只放一個片子,而是兩個片子。電影的類型也越來越多,不再是單純的打打殺殺或樣板戲了。每次放電影都提前趕到從頭看到尾,幾乎沒有一次不去的。
小時候只記得姥姥奶奶陪我看過電影,母親大概總有吃奶的小弟弟需要照顧,所以她沒法晚上出來看電影。
到初中后母親便偶爾和我一起看電影了,母親就像個大孩子一樣,每次都很認真地陪我從頭看到尾。母親對電影的熱情一點也不亞于我,再后來她會只把最小的三弟留在家里讓奶奶照顧,她帶著我和大弟二弟一起去看電影,那時,感覺母親一點也不像個家長,就是我們的同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