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劃時代”的厘金稅
商定了相關安排,朱由檢這才看向桑弘羊,示意他繼續(xù)往下說。
“其次,臣以為,只要鹽政稍加整頓,縱然不能收足應盡之數額,便是恢復到神宗時期,也足以彌補削減三餉的影響。此外,臣還有一策可供陛下斟酌。”
“愛卿只管暢所欲言。”朱由檢倒是沒有太多顧忌。畢竟,和亡國比起來,些微反抗和他這個君王的名聲確實沒有那么重要。
“臣以為,朝廷可在京畿、長江、珠江等水陸要道設立一個機構,每百里一處,行人不收,糧食不收,專收過路商稅,稅率可定為一厘,奢侈用品、非民生用品者,可酌情增加。據臣所知,如今江河兩岸,京畿四周,往來驅馳的商隊何止萬千?商人往來貿易,其利豐厚,區(qū)區(qū)一厘之稅收,于彼等不過九牛一毛,然朝廷聚沙成塔,便可多出數百萬兩的收入。然此舉似有違祖制,故臣言尚需陛下斟酌?!?p> 話音落下,殿內一片死寂,內閣諸人彼此對視,各自眼前一亮的同時集體陷入了沉默。
這……感覺有點類似后世高速的收費站啊。朱由檢默默的在心里念叨了一句。
對于桑弘羊所說的這項政策,他還是比較認可的。
考慮到大明民眾尤其是這幫豪門大族的消費能力,如果當真能按桑弘羊的說法抽稅的話,別說數百萬兩,就算是上千萬兩也未必沒有可能。
朱由檢其實并不知道,在歷史上,這項政策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厘金稅。
在原本的歷史時空當中,厘金稅最早出現(xiàn)在清代咸豐三年,是清代政府為了籌措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軍餉而新征的稅種。在整個江南被太平天國攪得地覆天翻、江南財稅無法供應朝廷之時,正是厘金稅撐起了清朝的財政,讓清政府得以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年,從而堅持到了和洋人合作對太平天國展開反攻的時候。而再往后,有了海關稅收的支撐,再不濟還有洋人可以貸款,滿清的財政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大規(guī)模的危機。
兩百年后的清朝可以,現(xiàn)在的大明自然也可以。
據后世史料記載,清朝同治三年,厘金稅一年可以達到一千三百六十萬兩,同治朝的最高紀錄更是達到過將近兩千萬的天文數字。而這項稅種的最高收入記錄,出現(xiàn)在清代滅亡前夕,宣統(tǒng)三年的厘金稅竟然破紀錄的達到了四千三百萬兩。
這個數字是個什么概念呢,崇禎皇帝憑借著四百萬兩的財政年收入,在明末這個風雨飄搖的政局下支撐了十七年。如果讓他把十年的財政收入匯集到一年,那真是用錢砸都能把農民軍給砸死。
當然了,清末厘金稅之所以能有這么爆發(fā)式的增長,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清政府在執(zhí)行這項政策的時候繼承了封建王朝橫征暴斂的本色,弄出了“十里一卡,二十里一局”,滿清有八旗和綠營作為軍事基本盤敢這么玩,朱由檢可沒有這么大的勇氣冒天下之大不韙,桑弘羊就更不會提這種沒有操作可行性的建議了。
按照他的設想,應該是五十里一巡哨,一百里一局。當然,如果反抗實在是過于激烈,放寬到一百里一巡哨、二百里一局也不是不能商量。
如果能順利鋪開,不說像后來滿清那樣一年上千萬兩,但一年收個二三百萬兩應該是沒有什么太大問題的。
內閣諸人之所以陷入沉默,也就是因為他們也能算明白這筆賬。
如果真的按桑弘羊所說雙管齊下,兩項舉措加起來保底也能給朝廷增加三四百萬兩的年收入,而三餉加征所帶來的年收入增加,基本也就是這個數字。
“此舉何名?”提問的是首輔薛國觀。
“既然稅率為一厘,不如便叫厘金稅?”左右是個名字,桑弘羊既然這么說了,自然也不會有人反對。
更重要的是,三餉針對的是農民,這幫人逼急了就會投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麾下變成流賊,而厘金稅和鹽政改革針對的都是商人,一旦三餉被廢除,農民不愿意去造反,那么再借商人群體十個膽子,他們也絕不敢主動造反。
說來也是湊巧,眼下的內閣諸人當中,薛國觀是陜西人,張四知是山東人,姚明恭是湖廣蘄水(今湖北)人,魏照乘是直隸大名府(今河南安陽)人。這四人當中恰好無一是南方人,不至于無腦袒護那些集中在南方的大商人。
如果桑弘羊這項建議再晚上一兩年,屆時周延儒、陳演等人相繼入閣,那內閣里可就是江南士子占了上風,想要再這么名正言順對豪商大賈們開刀可就沒這么容易了。
雖然沒必要為了庇護商人得罪同僚,但薛國觀想了想,還是決定指出這項政策的紕漏。
“陛下,這厘金稅雖好,然針對之意過于明顯,那些豪商大賈可不是什么安分的人,屆時萬一造成運河沿岸或者京畿四周動蕩,只恐與國事不利啊?!?p> 朱由檢只是眉頭略微一皺,就知道薛國觀的擔憂也并不是空穴來風。中國自古就有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習俗,這項政策一旦推廣,那些大商人起初必然會動用自己的人脈關系發(fā)起抗爭。而這么多年下來,能在地方盤根錯節(jié)發(fā)展起來的豪商,背后不是豪門就是官僚,如此錯綜復雜的層層勾連之下,倘若再有一二有心人略作煽動,縱然不至于釀成像白蓮教、天師教等教派起義那樣的大禍,就算是重演當年萬歷時期蘇州抗稅打死稅官的事件,也足以讓這項政策中道崩殂。
其實薛國觀也猜到了,以如今大明四處漏風的財政情況,皇帝陛下是一定會對這項厘金稅動心的。而如果皇帝陛下一旦明確的對這項政策表示了支持,那他想要再從中斡旋就再無可能。
而到了那個時候,皇權和豪商們的沖突也就不可避免。這和如今朝堂百官一切以穩(wěn)定為先的執(zhí)政思路有悖。
“此外,臣尚有一問?!背弥:胙蛘谒伎佳^的擔憂,張四知又跳了出來。
只可惜朱由檢眼下沒工夫搭理他,否則非得給他賜個“杠精”的名號不可。怎么每次出來提意見對著杠的都有你?真把自己當杠精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