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一共有12條正經外加8條奇脈,彼此并不相連,且只會在某些固定的穴位上相交,所以并不擔心氣團會撞車。
真氣不斷運行,最終回歸于顱內的環(huán)狀觸須中,此時的真氣內部竟然形成了些許“沉淀”,在真氣的移動中逐漸被剝離出來,塵埃不斷組合碰撞連接旋轉,直至形成了幾毫米大小的“結石”?
李想:???
不會是從身體內代謝出來的礦物質吧?亦或是重金屬沉淀?
于此同時,那顆小小結石自轉的速度不斷加快,原本無序游蕩的真氣仿佛收到其引力的控制一般開始圍繞著結石旋轉。
雖然目前還無法斷定結石是由何種物質形成。但能看出這玩意的形成應該不是什么意外,而是每個修士的必經之路。
李想將之稱為“真核”,推斷真核應該就在這些修士的丹田之中,吸引著真氣不至于從丹田外泄出逃。
關于丹田的具體存在,通過對三人的觀察,李想已經摸得七七八八。
丹田其實有兩個含義。
一種是運動意義上的,丹田所在是人體腹腔橫膈膜的底部,當美聲歌唱家采用腹式呼吸,或者武術家開始氣沉丹田時,橫膈膜下移,導致腹腔壓力上升,整個上半身就這么被“撐起來”,從而達到增強核心力量的目的。
另一種就是修道意義上的,丹田位置又被稱為氣海穴,是人體內匯聚天地靈氣的儲藏室,通過“真核”所產生的吸引力讓這些氣做環(huán)繞運動。
他將真核與儲存的氣團下移到丹田的位置,臨近終點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有一種阻隔感。
很明顯,這是初號機體內原本已經形成的內丹。而隨著真氣的到來,原本枯竭的內丹也重新煥發(fā)生機。
雖然無法親眼看見,但李想也能想象出來這個畫面。
“真核”不斷旋轉,利用引力吸引著真氣,真氣則環(huán)繞著真核做旋轉運動。隨著時間的流逝,真核也許會逐漸增大,就像是億萬年前的元古宙,混沌宇宙中第一顆恒星逐漸形成的過程。
李想睜開眼睛,仔細體會身體的改變。
雙手食指與中指產生了一種堵脹敢,之前氣團在商陽穴和中沖穴之間頻繁逗留才導致了這個局面。
李想并立二指,向身前一點,還真感覺到指間有什么東西向外涌出了一絲。
“原來這就是《九尺鋒》的妙處?!崩钕肟偹忝靼讞顥澥侨绾我鰟η史▽氈械膭饬?。
此外還包括口舌生津,看東西也更清晰了,這則源于另外兩種功法。
《靈樞》中有提到:心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肝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于目。
沈雪絨的《丹霞功》主走心包經,有養(yǎng)心之用,同時心屬火,也暗合她的功法有御火功能,至于養(yǎng)肝的“延春功”,則也有明目的功效。
從某種意義上,李想也算正式邁入“修仙”的門檻,自己就能修煉。外加有血肉觸須開拓經脈,真氣的運行速率異常迅速,成了世人眼中所謂的“天才”。
但煉氣期放在整個修仙的過程上看,只能說是準備期,只有到了筑基期才能真正使用體內的真氣,況且李想也不準備單單只做一名“修士”。
在吸收結合了體內的魔怔后,觸須的定義已經從根本上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血肉的一部分,且已經能夠模仿擬態(tài)身體內部的各種簡單組織,比如神經、筋膜、肌肉。
理論上,只要營養(yǎng)與真氣能量足夠,他就可以倍化軀體,達到增強戰(zhàn)斗力的目的。
火車頭大的拳頭見過沒有?
還真見過,而且那真的有用嘛?
雖然還沒有嘗試,但光是想想李想就能感覺到這種作戰(zhàn)方式多么不靠譜。
龐大且沉重的肢體會導致身體失去平衡,失去了靈活性,但并未增強多少攻擊性。
只能說,這般效率低下的招數(shù),也只能出現(xiàn)在漫畫書中了。
李想將目標轉向自身,他準備將身體打造為一件“兵器”。
其實人體內所能利用的還真不多,大部分都是柔軟的組織,除了……
李想咬緊牙關,發(fā)出“咔、咔”的聲音。
骨骼作為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包括造血、支撐身體等作用。他要利用的便是其中的骨質,海綿狀的細密結構,化學成分主要為“羥基磷酸鈣”,乃是人體所能合成的最堅硬的物質。
李想選擇了一條肋骨作為復制對象,肋骨本身屬于扁骨,結構較為簡單。
需要先打開胸腔,用硬力機械式破開連接結構,俗稱……掰斷。
整個過程較為血腥,不過最后李想還是拿到了一根沾染著血液略微弧度的骨骼,隨后就是利用血肉觸須擬態(tài)出骨髓,再將骨頭插入腹腔,用血管輸送能源開始骨質增生。
經過反復嘗試,保留在體外的一端已經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行延展,經過一些對骨髓的調整,還可以控制“骨質增生”的形狀。
李想選擇了尖銳的三角型,棱體表面還帶有倒勾,一個體外培植的簡單尖銳骨片就制作完成。
“接下來就是將之銜接在原本的牙齒上……”
這一步乃是比培植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他需要用人體本身的結構進行連接,但是骨片與牙釉質根本無法融合相連,況且即便連接了也會讓口腔無法閉合,影響美觀。
失敗的方案。
李想只得調整策略,趕制出一批更小的尖銳骨片和結締組織與快肌纖維,將之拼湊在一起放置在門牙犬齒等切割齒的后方,并結構上分化出一些神經,與牙齦相連,最后還需要建立一條全新的神經通路,讓大腦意識能夠控制結構件的開合,最后再增殖出一些口腔上皮組織覆蓋保護……
一個簡單的“牙后撕咬結構件”就制作完成。
李想一口咬下,牙后的骨片彈開,形成一個廣角結構。
可以想見,牙齒由原本的點攻擊,變成了塊攻擊,一口就能直接撕下一大塊皮肉。
順著這個思路,李想開始在全身各處布置“骨片殺傷件”。
右手小臂的位置,橈骨與尺骨之間,被放置了一根十幾厘米長的尖銳骨錐,結構于牙釉質相當,質地異常堅硬,錐尖帶有螺旋狀的放血槽,戰(zhàn)斗時如同袖劍一般,從手腕刺出。至于原本手腕位置的血管與神經,則被李想遷移到掌緣兩側。
右手小臂同樣的位置,則是另外一種更為復雜的結構,兩厘米左右的圓柱狀骨彈被緊繃的肌群包裹,需要時,隨著肌群的舒張,骨彈會如同離弦一般,被彈射出去。
骨彈內部參考了達姆彈的結構,外部是脆弱的“骨松質”內部則是由骨密質構成的細小碎片,在接觸到硬物時,外部結構會因為反作用力直接破碎,內部的骨片則像是手榴彈一般炸開,普通的敵人中一顆,就會被炸掉整條手臂。
手掌腳掌掌骨的空隙間,一樣被塞滿了各種細小的殺傷結構件,雙膝與雙肘兩側是扁形的骨片,鎖骨胸骨也裝了骨彈發(fā)射器……
現(xiàn)在尋常的筑基期修士,應該不是自己對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