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不會被搶,觀者言
姜芷沒想到才三歲的孩子說話口齒如此清晰。
這孩子怕不是早慧?
一時之間,姜芷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可是娘親要告訴乖寶的是,沒人能搶走娘親,娘親也永遠不會去找你爹爹?!苯瞥兄Z道。
“真的嗎?”葉珩歪著腦袋,眼神質疑。
“千真萬確,娘親向你保證。”也向你道歉。姜芷覺得應該是她之前說過兩次再也見不到她的話,才讓葉珩如此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很重要,因此她之前才會給葉二郎看家里的存款,目的是想讓葉二郎不要自卑,家里并不是他想的那樣難過。
富養(yǎng)出來的孩子,無論男女,在看問題方面總能更出色些。
當人不為生存發(fā)愁時,他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被激發(fā)透徹。
而現(xiàn)下葉珩缺的不是錢,而是作為一個孩童應有的安全感。
姜芷給他的太少了。
“娘親向乖寶保證,乖寶也要向娘親保證,以后不可以再對別人說搶娘親的話了。”
“好。”葉珩痛快答應。
解決完葉珩的這個問題,姜芷才讓二郎將桌子收進屋。
葉二郎邊搬邊說道:“嫂嫂,我原先也不曉得這些,今日聽兩位舉人相公說的,咱們大寧朝往前數(shù)居然有如此多的朝代。”
姜芷問問題的時候,葉二郎一直在認真聽,他感覺自己的三觀在今天又被重塑了一次。
如果不是偶爾一個有文化有學識的人出現(xiàn),底層老百姓還真活在云里霧里,不知當今是何世,無論魏晉。
“所以讀史能明事、懂禮,你想要上學堂嗎?”姜芷問二郎。
葉二郎遲疑,他也可以像哥哥一樣去學堂讀書嗎?
葉珩低著頭,若有所思。
村里是有村學的,村學先生姓葉,人稱繡先生,讀過幾年書,也沒考秀才,便接了朝廷村學的活兒,每日給學生教授一些啟蒙知識,剩下的時間都在種地,不然村學的束脩根本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
葉先生算起來也是葉氏家族的人,整個葉氏家族會識字的沒多少人,大多數(shù)是泥腿子。
大房這邊出了葉大郎,以后或許還會出葉珩。
姜芷希望葉二郎也去學點文化,哪怕他沒有太多天賦,能認字會珠算也行。
“嫂嫂算看出來了,你想對不對?”姜芷見葉二郎不好意思,便主動拋磚引玉。
葉二郎點頭,他確實想學。
“那就學吧,嫂嫂供得起你。”姜芷唇角微微勾起,笑著看向葉二郎:“就目前來看,木匠行學徒是份苦差事,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葉二郎內心閃過欣喜,旋即又是一陣沉默。
他確實喜歡木工,但家里不可能轉匠籍,否則侄子就無緣科考了。他喜歡雕刻,想去學一身雕刻手藝。
原先他從未在大人面前提起過這件事,因為那時候家里窮,什么都緊著大哥來,學雕刻是要花錢拜師的。
真正的好師傅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恐怕他這一生都難以遇到。
現(xiàn)在嫂嫂的話,似乎又激起了他內心的那份沖動。
真的好想,好想!
終于,葉二郎鼓起了勇氣。
“嫂嫂,我喜歡木活,更喜歡雕刻,并且是一直喜歡的那種?!比~二郎抬頭看向姜芷,眼神堅定。
他今年十三歲,還未變聲,聲音青澀稚嫩,但那氣勢給的很足。
姜芷道:“好,從現(xiàn)在起,你便辭去木匠行學徒的活計,先去村學讀書,嫂嫂替你打聽哪兒有雕刻師傅,嫂嫂一定會送你去拜師的?!?p> 木匠行學徒非匠籍,是不會傳授真正的技術的。葉二郎一直在里面呆著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不如出來學點其他的,以后有機會了再進行深造。
“多謝嫂嫂,嫂嫂你真好?!比~二郎躬身行禮,這一刻他無比激動,甚至哽咽了。
他終于可以像大哥一樣進學堂了。
上學堂是一回事,既然要回家,家里的活兒他也會幫嫂嫂攬下大半兒的。
嫂嫂一個人養(yǎng)一大家子,又累又辛苦,他作為一個男丁,怎么能拖后腿呢?
趁著天還沒完全黑透,葉二郎拉上葉小妹兩人去給麥穗脫粒
姜芷便隨他們去了,她進廚房給幾個孩子燒了一大鍋熱水,然后自己提著摻了些許熱水的木桶到她搭建的洗澡間去。
之前家里沖涼都在豬圈里,豬圈里有茅坑臭不可聞。
連續(xù)兩次后,姜芷說什么也不干了,于是用蘆葦席子搭建了個臨時沖涼房,四面都遮得嚴嚴實實,保證無人看見。
沖過澡后,姜芷又將葉珩拖過去洗刷刷了一遍。
沒有香皂沐浴露,大部分人清潔身體用的皂角,皂角粉末入水能生成肥皂樣泡沫,具有去污能力。
姜芷用著頗不習慣,想著家里有罐豬油,改天可以熬制出兩塊肥皂來。
眼下先要將麥子給脫了粒才行。
原本她想弄個簡易版的脫粒機,但目前的條件來說,要做成功這個實在太難。而且麥子也等不了那么長的時間,一旦有個什么風吹雨打,這東西落地就生根發(fā)芽。
她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原始的方法。
天完全黑了下來,姜芷讓兩個半大的孩子停下來,去洗洗然后休息。
翌日一早,姜芷將米粥煮進鍋里,扛著連枷繼續(xù)打麥。
按照這個速度,三天內應該能將其全部解決。
蘇裕民和王石清下午來向她告別,并留下一本他們連夜默出來的西京小兒啟蒙書《觀者言》,作為送給她兒子開蒙的禮物。
姜芷很感激,但又沒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作為回贈,兩人并不介意,揮手告別。
大寧朝科舉考試三年一次,他們沒有參加今年的春闈,便只有參加三年之后的了。
原本兩人就是打算游歷三年,熟悉各地民風民俗,然后再回去參加春闈,現(xiàn)在他們要出發(fā)去下一個目的地了。
姜御是個行動派,那日回去后,他便四處打聽甘蔗的事。
終于在一個荊州客商那里買到了一批足夠種植十畝地的帶芽甘蔗。
姜芷這邊將最后一筐麥子入柜,姜御那邊拉著甘蔗進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