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巴金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以“五四運動”為背景,樸實無華卻含深刻思想的文筆真實地描述高公館的“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沒落,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落后,揭示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揚著青年一代的反抗斗爭精神。
巴金的《家》與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巨作《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處,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敗,揚頌發(fā)展個性,追求自由的思想。
《家》的寫作構(gòu)圖宏大,作者以詳略得當(dāng)?shù)姆绞?,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共有七十多個,既有思想封建、保守的封建家族的權(quán)威者、封建家長高老太爺,腐化墮落敗家子的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處在統(tǒng)治階層的人物形象;又描繪出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的人物形象,有敢于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婢女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咽著舊禮教苦果的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玨等;還有受到新思潮影響、向往自由平等、爭取個性開放、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覺醒者和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從大哥覺新身上,他雖受到過五四新思潮的熏陶,但是以“長房長孫”身份,身不由己,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控制,從而形成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循規(guī)蹈矩的性格。
他支持身邊的弟弟有友人反封建的抗爭,但又屈服在封建勢力的壓力下,維系著封建統(tǒng)治的權(quán)威,信服著作揖主義。作者以覺新為代表,對當(dāng)時社會中有抗爭意識的火苗那部分人,但是卻又無法擺脫命運安排,感到無奈、成為麻木不仁的人群的同情與悲哀。是作者對封建制度的反思與評判,是對深受封建制度摧殘的人群的同情。
從覺慧身上,我們找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找到人生正確的追求,表達對封建制度的控訴,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最小的兄弟覺慧是巴金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人物形象。巴金曾評價:“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就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來了。”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具叛逆的一個,覺新與覺民雖有所醒悟,但都沒有實際行動。
小說中語句“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闭怯X慧“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聲表達,他決然脫離家庭,以正確的價值判斷指導(dǎo)價值選擇,毅然投身革命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
小說中的一段情節(jié)非常具有諷刺意味,讓讀者印象深刻,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祭天,以“富麗堂皇”的名義找巫師到家里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高老太爺死了,按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
而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玨了,老太爺死后,長輩們沒有改變反思,封建思想反而更嚴重,長孫媳瑞玨生產(chǎn)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產(chǎn)就會有“血光之災(zāi)”。所以讓瑞玨在郊外進行生產(chǎn),在沒有丈夫覺新陪伴以及醫(yī)療條件不足下,瑞玨懷恨難產(chǎn)離世。覺新在與封建制度抵抗中沒有堅定不移,麻木屈服于長輩們的安排,讓自己悔恨終生。
而小人物鳴鳳作為一個卑微的婢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通過強烈對比,表達對封建制度的反抗,對人性追求自由的贊美。
“他這樣想著,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沒有時間去悲惜被他拋在后面的過去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恬情綢繆霧雨電,激流蕩漾家春秋。覺慧離家出走了,隨著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了,向著自己追求的道路不斷前行。
覺慧決然離去是對封建制度的失望,對新思潮下自由、平等思想的向往與追求。
讀一本書,一本好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是一趟旅行,增廣眼界,求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