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群跟著董善政離開之后,吳先生暗自松了口氣。
連忙找人抬來了那頭,尚未來得及退完毛的豬。
吳先生心里清楚得很,無論如何,這頭豬也不能在貴和堂里煮,否則后患無窮,需得想個萬全之策才行。
正當他拿不主意,有些犯難的檔口,趙四領(lǐng)著順子幾個人,趕了過來。
趙四是被根生叫來的,來此的路上,根生已將事情的經(jīng)過,講給趙四,說有好多人圍住了貴和堂。
迅速趕來的趙四,卻并未見到,圍困貴和堂的災(zāi)民,于是就問吳先生;
“這是都散了?莫非是虛驚一場。”
看到趙四一行人趕來,吳先生稍事安心,簡單說了下事情的經(jīng)過,末了,很是無奈的搖頭嘆息,道:
“哪里會輕易離開,都跟著東家祈雨去了,暫時是沒什么大事兒,但等返回之后就難說了……”
聽吳先生這話意,董善政走得匆忙,內(nèi)院都還不知發(fā)生何事。
趙四就吩咐柱子等人,守在院門前,而他則跑去后院去見董老太太。
先前的吵鬧聲,已引起董老太太的關(guān)注,只是還不知怎么個情形,這會兒見趙四走進后院,就跟他抱怨了一句;
“讓你姐夫殺了頭豬,也不知他磨嘰個啥……剛剛聽到外面有人吵鬧,你知道咋回事兒不?”
趙四苦瓜著臉,埋怨著董老太太,道:
“當下這節(jié)骨眼上還殺豬,我的老祖宗,你這不是自己找事兒呢嗎?!?p> “俺就巴望著老七的手指頭,能早點好起來,琢磨著給他弄個豬蹄子補補,咋了,多大點事兒!”
董老太太這般嘟囔著,已是在穿鞋下炕,氣囊囊的說道:
“俺出去瞧瞧,誰有啥章程就沖著俺來?!?p> 見此情形,趙四連忙阻攔著,道:
“外面暫時消停了,您就在這兒歇著唄……”
“不行,俺要的豬蹄子哩,咋還沒弄好?”
“弄好了,弄好了,這就去給您拿來!”
趙四連聲說著,俯身幫老太太脫下鞋子,讓她上炕候著,這才起身走出上房。
快步來到前院街門前,瞅了眼案子上的那口豬,吩咐負責殺豬的屠夫,砍下四個豬蹄子,提溜著送去后院上房。
“老四你等會兒……”
吳先生叫著趙四,想跟他說些什么。
趙四卻只是抬起手里的豬蹄子,給他示意了一下,丟下一句;
“老太太還等著哩,我去去就來?!?p> 吳先生見趙四這般行色匆匆,已是明白幾分,只好作罷,任由他快步走去內(nèi)院,只有無奈地搖頭嘆息的份兒。
現(xiàn)在他最犯愁的,是這些豬肉如何處理,他知道那些民眾,必然回來吃肉的。
吳先生皺著眉頭思索對策,想著如何解決眼下這困境。
待到趙四送去了豬蹄子,返身回來之時,吳先生似乎已經(jīng)有了對策,對返回的趙四說道:
“老四你看這樣行不,咱把這些豬肉,送到舍粥棚去,在那里煮了分給大家食用,你覺著咋樣?”
剛剛應(yīng)付了董老太太,返回前院的趙四,心不在焉的應(yīng)了聲好,隨口說道:
“但得找個遠離貴和堂的粥棚,免得麻煩?!?p> 側(cè)旁站著的順子,下意識的接過話茬兒,道:
“要不就送去教堂的粥棚,那些洋鬼子剝削那么多的糧食,不吃白不吃。”
聞聽此言,吳先生頓時眼前一亮,稱贊順子頭腦靈活,笑著說道:
“這個主意好,可以轉(zhuǎn)移民眾關(guān)注焦點?!?p> 趙四收斂心緒,隨口吩咐著順子,道:
“順子你帶著所有人跟著過去,咱送去一頭豬,起碼要在那里吃他三五天才行,洋鬼子若是不肯拿糧出來,你就帶著莊鄉(xiāng)們起哄。”
順子嘿嘿笑著說道,這個我在行!
趙四和吳先生籌劃一番,先是派人去大路上盯著,看到前去祈雨的民眾,返回之時,眾人就抬著這頭惹禍的豬,迎上前去。
走在最前面的順子,迎向人群后大聲喊道:
“諸位莊鄉(xiāng)聽著,想吃肉的跟俺走,咱們找地方煮了享受去?!?p> 聽了這話,人群頓時騷動起來,舍了跟隨著的董善政,紛紛圍攏過去,跟在順子身后,往教會的粥棚方向而去。
董善政看到那些民眾,跟隨順子……或者說是隨著那頭豬,舍他而去,不由得暗自松了口氣。
那些起哄的村民之中,許多還是平日里,到貴和堂來領(lǐng)糧食的莊鄉(xiāng),這讓董善政感到甚是失望。
都是些喂不飽的主兒!
董善政這般嘟囔了一句,轉(zhuǎn)而對抬著豬頭的幾個長工,說道:
“咱也回吧,至少還有個豬頭,可以打打牙祭?!?p> 幾人回到貴和堂,董善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前院門洞里,墻上掛著的那面銅鑼給摘了下來,無奈的說道:
“求人不如求自己,這勞什子掛著也無用,摘了吧?!?p> 看著老李摘下銅鑼,董善政擺著手,說道:
“收了,收了吧?!?p> 老李提溜著銅鑼,看到東家仿佛在忽然之間,蒼老憔悴了很多,是那種傷心失望后的憔悴。
他啥話也沒說,來到街門前,用力敲響了手中的銅鑼。
悠揚的鑼聲在村莊上空回蕩,但過了很久,依然未見莊鄉(xiāng)前來聚集,人們都忙著吃肉去了。
自打這件事情以后,貴和堂就再也沒有敲響過銅鑼。
饑荒年景以來,許多村莊已是十室九空。
不知有多少家庭為了生計,賣兒賣女,更不知有多少人背井離鄉(xiāng),逃荒去闖關(guān)東,如今已是無從考證。
而那些靠著貴和堂發(fā)放糧食,得以延喘生息,至少,沒有外出逃難的那些莊鄉(xiāng),為了一時的貪婪,卻失去了董家的信任。
莊鄉(xiāng)圍了貴和堂以后,雖然如愿以償,吃到了久違的豬肉。
但那只是一時之快,干旱依然還在持續(xù),吃一頓豬肉,無法挨到饑荒結(jié)束。
貴和堂好久沒有敲響放糧的銅鑼,有些人家熬不下去了,又來到貴和堂街門前,祈盼董家能夠放糧賑濟。
但貴和堂的大門緊閉,幾次嘗試著叫門,院子里依然沒個動靜。
那些人才不得不離開,奔向粥棚,加入到那些茍延殘喘的難民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