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三批劉姓諸侯王
劉邦不能易儲,也不能掌控朝堂,更擔心戚夫人和劉如意的安危,整天悶悶不樂。這一日,劉邦慷慨悲歌,來抒發(fā)內心的悲傷。
但,朝中大臣,只是覺得很奇怪,僅此而已。
其實,這些朝臣豈能不知,劉邦所想。易儲風波,在朝堂不是秘密。只不過,這些人見劉邦病重,時日不多,選擇支持太子和呂后。
這時,有個人聽出了劉邦內心所想。他認為這是謀求富貴的途徑。只要解決了皇帝的心事,就能高官厚祿,指日可待。
有這種心思的人,叫趙堯。
趙堯見大臣都走光了,來到跟前,問:陛下不樂,莫非是因為趙王年輕,戚夫人和呂后二人又不和睦。陛下?lián)脑谌f歲之后,趙王不能保全自己?
趙堯一言擊中劉邦內心所想,他無奈地說:我的確擔心趙王的安危,可,我沒辦法應對。
劉邦言下之意是說:你看穿我內心所想,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趙堯能發(fā)現(xiàn)問題,又敢站出來對劉邦說明問題,自然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趙堯出了一個主意:陛下派一位令呂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去趙國當趙相,輔佐趙王。
趙堯能想到,劉邦也能想到,深感無奈地說:我也想這樣做,可,滿朝文武誰能擔當此任。
趙堯聽出了劉邦的話外音,是要他舉薦人才,說了一個人名:御史大夫周昌。
趙堯又說了為什么舉薦他:周昌,為人堅強耿直,從呂后、太子到滿朝文武,人人對他都一直敬畏,只有他才能夠擔此重任。
周昌敢說劉邦是夏桀商紂之君。
敢在朝堂正面反對劉邦更立太子。
呂后曾因為這件事,親自下跪代子感謝。
周昌為人剛正不阿,不諂媚權貴,敢仗義直言,又不結黨營私。
他不屬于任何一方勢力,卻讓任何一方勢力畏懼。
周昌,是最合適的人選。
周昌,我,劉邦記住你了。
劉邦找到周昌,不是以君臣的口吻,而是以孩子父親的口吻說:我想讓你去趙國為相,輔佐趙王。
趙王劉如意是大漢朝廷危險的人物,誰靠近他都會禍及自身。一旦,劉邦去世,劉如意將會成為呂后重點打擊對象。
所以,聰明的大臣,自覺遠離。
周昌為人剛正耿直,但,不傻。
朝堂儲君風波越演越烈,他也是支持太子的人。卻沒想到,劉邦讓他去輔佐趙王劉如意。
周昌沒有直接說,我不去,你這不是坑我。而是打出感情牌,這樣說的:我從陛下起義反秦,一直跟隨左右。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于諸侯。
劉邦知道周昌不想去,也虧待他,但,除了他,沒有人能夠保護趙如意。
周昌不想去,也要去。
劉邦沒有用君王的口吻,命令周昌。也沒用霸道的方式,警告他,不去就殺了他。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了一番話:我知道這是降職,但,我又為趙王擔心,除你之外,其他人誰也不行。我真是迫不得已,你就為我勉強走一遭吧!
這段話,提現(xiàn)出兩個信息。
1.劉邦愛子心切,卻又真的很無奈。
2.肯定了周昌個人能力。
劉邦這番言語,打動了周昌。
周昌能夠拒絕君王的命令,可以指出君王的錯誤。但,他拒絕不了,劉邦以慈父的口吻真切的懇求。
周昌拒絕不了,就只能答應。
周昌走了,御史大夫的職位空了出來。劉邦拿著御史大夫的官印,若有所思的問:誰才是御史大夫最佳人選。
說完這句話,劉邦看著趙堯。為了答謝趙堯替他解決心中的難題,直接說:沒有人比趙堯更合適。
劉邦這樣說了,群臣也無話可說。劉邦奈何不了呂后、太子,掌控不了朝局,但,他是大漢皇帝,封個高官還是能夠做主。
劉邦這樣做,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大漢江山,我說了還算。你們?yōu)槲易鍪?,不會被虧待?p> 趙堯年輕,懂得察顏觀色,替劉邦解決了頭號難題,保住趙王劉如意。他還有戰(zhàn)功,因功封侯,又是劉邦親近之人。
就這樣,趙堯成為了大漢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也是最年輕的御史大夫。
這里,還發(fā)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趙堯年輕,卻顯露才干,被一個人看后,認為能干大事,位居高位。這個人是趙國人,叫方與公。
他留下了一個成語:見小知微。
方與公很善于識別人才,他對趙堯有很深的了解。甚至,他斷定趙堯能夠取代周昌。方與公和周昌關系不錯,直言:趙堯年紀雖輕,但他卻是一個奇才。
雖然,現(xiàn)在的趙堯年資不足,官位低下,沒有軍功。只是一個掌管符璽的普通御史,但,方與公認為趙堯未來的前程一片光明。
因此,方與公叮囑周昌:要善待趙堯。
還給出一個理由:趙堯將來要代替他的職位。
周昌聽后,不認可方與公所說,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趙堯年紀輕,只不過是一個刀筆小吏罷了。哪里會到這種地步!
從這句話當中可以看出兩點:
1.周昌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2.周昌看不起年輕人趙堯。
此時,周昌正得勢,深受劉邦重用,朝臣愛戴。
趙堯要年資,沒有。
要功勛,不夠。
論經(jīng)驗,不足。
只要周昌還在,就不可能被趙堯取代。
的確,周昌有說這句話的資本。
誰曾知,方與公一語成讖。
趙堯取代了周昌,成為了大漢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
劉邦自感大限將至,開始安排兒子們的后事。就這樣,第三批諸侯王離開長安前往封地。
第三子劉如意(公元前205年出生),受封趙王,定都邯鄲,管轄邯鄲、代、常山三郡。
第四子劉恒(公元前202年出生),受封代王,定都晉陽,管轄太原、雁門、云中郡三郡。
第五子劉恢(出生沒記載),受封梁王,定都陶,管轄東郡、碭郡兩郡。
第六子劉友(出生沒記載),受封淮陽王,定都陳,管轄陳、沛、穎川三郡。
第七子劉長(出生于公元前198年),受封淮南王,定都壽春,管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
第八子劉建(出生沒有記載),受封燕王,定都薊,管轄上谷郡、右北平郡、漁陽郡、遼西郡、遼東郡五郡。
再加上長子劉肥(出生未記載),受封齊王,定都臨淄,管轄膠東郡、膠西郡、瑯琊郡、臨淄郡、濟北郡、濟南郡、博陽郡、城陽郡七個郡。
劉邦弟弟劉交,受封楚王,定都彭城,管轄薛郡、東???、彭城郡三郡。
侄兒劉濞,受封吳王,定都廣陵,轄東陽郡、吳郡、鄣郡三郡。
劉姓諸侯王,占領大漢疆域。
從此,天下安定,長治久安。
這是劉邦的想法。
進而,開創(chuàng)了漢初劉姓諸侯王的局面。
也許,在劉邦看來,異姓諸侯王不可靠。那就大量封同姓諸侯王,來替他固守大漢江山。尤其是他八個兒子,將會繼承他的千秋基業(yè)。
朕的江山,后繼有人了。
這是,劉邦最真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