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很滿意。
皇甫無逸已經(jīng)見到了他的實力,如果皇甫無逸不合作,那么接下來肯定是漢中的動亂,以及漢中的易主。
所以,談判的資本,他已經(jīng)展示了。
接下來,就進入談判環(huán)節(jié)了!
“你還是繼續(xù)做你的漢中郡守,一切都不改變!不過,私下,我才是你的主公!但你放心,你的行政治民,我基本不管!”
“但三年之內,若天下板蕩,四海大亂,到時候,得公開宣布漢中為我所有!”
這是李湛拋出談判條件,這個條件無疑也有誘惑力,李湛接下來迅速的闡明了自己的政策。所有的一切都保持原封不動。
唯一,需要變的是,皇甫無逸需要出一個征兵政策。
而這個政策所需錢糧都不勞皇甫無逸關心,李湛自然會搞定。
巴蜀那里,李湛也已經(jīng)去打聽,因為在隋末,巴蜀幾乎沒人管,而這種放任,讓巴蜀得到了發(fā)展,巴蜀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大糧倉,
而且,隋末各地糧倉其實糧食都不少,只是百姓缺錢,加之朝廷連年動兵。
但是,李湛有錢。
這個條件,皇甫無逸聽罷,表示可以考慮。畢竟只需要征征兵,所有一切都不變,他還是漢中郡守,而且李湛允諾加工資,有啥不能考慮。
反正,在他眼中,大隋都已經(jīng)風雨飄搖了。
李湛笑著道:“當年漢中是劉邦的發(fā)跡之地,只要足下配合好,足下將來也是我的股肱之臣,足下留漢中,將來定是我之蕭何!”
“哦!”
皇甫無逸聽完這一句,就知道李湛想干什么了。
他眼前的這個少年也是想謀大事者,想以漢中為基礎。
皇甫無逸自然也知道漢中的價值,這時聽聞李湛的想法,于是讓李湛將戰(zhàn)略想法攤開談一談。
李湛也不避諱,將自己所思所想都一一向皇甫無逸說明,包括以漢中為根據(jù)地,接下來準備蠶食巴蜀。
他之所以征兵,也是為此。
有了漢中,巴蜀,就準備接下來迎接隋末大風暴了。
皇甫無逸思慮良久,參與等同謀反,但是按照李湛的政策,他參與短期之內不會暴露,因為一切幾乎都沒有變。
他和李湛之間的權力移交幾乎是秘密進行。
而且,關鍵的是,他的郡守權力仍然在握,只不過,李湛所做的是通過征兵,將他的部隊神不知鬼不覺的滲透進來。
然后再將原漢中的部隊,通過隋煬帝的第三次征兵討伐高句麗輸送出去,這樣神鬼莫測般達到李湛麾下順利接管漢中的目的。
而皇甫無逸也順利過渡為李湛麾下。
就這么一個過程而已。
他同意,一切接下來按部就班就開始進行。
而他不同意,漢中肯定會迎接已經(jīng)被李湛滲透進城內的部隊和城外的部隊里應外合夾攻,漢中的陷落也是必然。
按照李湛的說法,如果皇甫無逸不同意,那么就肯定兵戎相見了。
如果同意,一切不顯山不露水,他表面還是大隋的官兒,接下來只需等待時機即可。
皇甫無逸考慮良久,這對他而言,也是個重要問題,因為雖然無戰(zhàn)事,但這已是謀反。
他點了點頭。
他本來就是個愛民、尚算清廉的好官,不忍漢中生靈涂炭。
方才城頭所見那一剎那,他涌上心頭的就是害怕接下來會發(fā)生戰(zhàn)爭,但他沒想到李湛提出的是這么一個條件!
這條件,他幾乎沒有任何損失,百姓也不會遭受任何損失,他想了良久,何樂而不為?
但在這里面,他真正原因投降的原因還有另一條,他允諾接受了李湛的條件之后,道:“明公知道我為何同意么?”
李湛搖了搖頭,看皇甫無逸同意歸順,似乎并不完全是他向皇甫無逸展示了自己的資本和戰(zhàn)略規(guī)劃。
皇甫無逸這時從公文堆中找出一封公文,遞給李湛。
“明公看看!”
皇甫無逸無疑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他一旦同意歸順,稱呼立刻也改了,李湛變成了他口中的明公。
李湛對這一點很滿意。
他打開公文,便看見了所謂謠言,不由得愕然,他原本還準備待自己在漢中成事之后再開始來散步這些謠言的。
他其實已經(jīng)很奇怪了。
他穿越到現(xiàn)在其實已經(jīng)有近一年了,可是居然史書上說的那些謠言什么楊花落盡李花開之類的謠言,他還從來沒有聽聞過。
他差點以為他到了一個假的隋末。
想不到,現(xiàn)在這謠言居然還真的來了,原來歷史還是靠一點點譜的。
他看了看內容,是朝廷誅殺李渾一家的公告以及查處謠言,以及下令緝拿與李渾家族有關系的人。
“明公與李渾家族沾親帶故否?”
李湛笑了笑,搖了搖頭,他的身世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反正這身世也不是他的身世,這具肉身在他穿越來之前有啥秘密他也懶得了解。
倒是白士讓偶爾跟他聊天之際談到過,他母親花容月貌,他父親丑陋不堪,所以.......連白士讓也懷疑他父親不是他的生身父親。
不過,李湛對此并不關心。
肉身的秘密跟他毫不相干。
皇甫無逸見他搖頭,道:“莫非明公是唐國公一脈?”
李湛皺了皺眉:“也不是!”
皇甫無逸點了點頭:“隋末不比秦末,秦末,大家都怨憎暴秦,所以大家都以秦國勛貴為恥,而今隋末,門閥之風浸盛,明公還是要有個閥閱才好!”
“哦?”
這一點李湛倒是沒想過,但是細細想一想,隋末的這些人,確實看重門閥,最牛逼的李淵、李密兩大反派頭子,也是因為都出身八柱國。
所以麾下著名反派云集。
反觀竇建德和王世充,閥閱就不夠。
皇甫無逸道:“如今民心思變,這楊花落盡李花開的謠言既然傳揚開來,明公何不以資利用?明公若出閥閱之家,大事可謀!”
李湛點了點頭,這個問題倒是值得考慮考慮,隋末的士多半產(chǎn)生在閥閱之家,看看長孫無垢與李世民的婚約就清楚。
秦末的士散落于六國貴族,不樂為秦。
但是隋末的士不一樣,他們雖不樂為隋,但是對門第的追崇并沒有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