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快馬加鞭朝著幽州那邊送過去,潛意識之中,都清楚劉虞擔任幽州刺史,其實才是最穩(wěn)妥的,人家好歹是漢室宗親。
問題幽州這問題上,其實主要還是路線問題,一個左傾一個右傾,完全兩個極端。
是以扣除漢室宗親這個身份,劉虞和公孫瓚就半斤八兩。
如今兩人繼續(xù)待在一起,很有可能會被袁紹利用。分開也有隱患,畢竟公孫瓚最初是響應袁紹,或者說其背后‘陳留王’號召的。當權(quán)之后,很難想象...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4-04-21/82b7580452719416b386ab64b5d0b243b67K8N0JYhG9xNo.jpg)
隔壁的小蜥蜴
盧植算是奠基老祖,但發(fā)展出范陽盧氏的還是盧毓。主要是后來單獨劃分出了一個范陽郡,涿縣歸范陽郡,所以涿縣盧就成了范陽盧。 盧毓十歲的時候盧植死去,或許留了一些書本給他,但是肯定沒有辦法仔細教導他經(jīng)學,盧毓能發(fā)展起來,只能說是天生聰慧。同時盧植的人脈和名聲,也是他迅速上升的基礎。 更好奇,盧植139年人,盧毓183年出生,算算時間是182年懷上,當時盧植在洛陽擔任尚書,妻子應該也在,否則的話這孩子就值得玩味。 只是盧毓出生的時候,盧植都四十四歲,這個年紀才有兒子,在古代十幾歲就結(jié)婚的情況下顯然有些……也有可能是之前就有兒子,但是早卒,但到底是沒記載。 也有可能前面三十幾年都在求學,后來稍微發(fā)跡,才得到聯(lián)姻的機會也說不定。盧植說到底是寒門,之前求學也不可能從事生產(chǎn),基本沒什么錢娶媳婦。 某種程度,算不算知識改變命運?所以各位書友,有條件好好讀書吧!學習這玩意,多大歲數(shù)都不過時。當然,也就吐槽一下,你們隨意。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