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南方一個海邊小鎮(zhèn),爸媽在鎮(zhèn)上的食品廠工作,那個年代的說法叫鐵飯碗,雙職工。在那個年代,國營企業(yè)都是吃大鍋飯的,這對于生活在食品工廠里面的孩子來說,簡直就像米缸里的老鼠-不愁吃。
記得我六歲前住在工廠里面的宿舍,那時哥哥剛上一年級,我和弟弟還沒上學。爸媽上班,我和弟弟便和廠里同齡的小孩子一起在廠區(qū)里玩耍。男孩子們大多喜歡到餅干車間里跟大人要做餅干的面,自己做成魚啊、鳥啊等各種形狀,然后請大人幫忙放到烤餅干的烤盤上,看著烤盤緩緩進入烤爐,又趕緊跑到烤爐另一頭去等烤盤出來。每當看到烤盤從烤爐理緩緩出現(xiàn),在場的孩子們都會睜大了眼睛,目不轉(zhuǎn)睛的盯著,當看到自己或者是小伙伴的作品變成了熟的,硬邦邦又略帶點焦黃的特色餅干時,都興奮地歡呼,迫不及待的想伸手去拿,這時候,大人們總會及時制止,樂呵呵地對孩子說:“別急,別急,熟了跑不了的,等叔叔拿給你們!”孩子們鬧鬧哄哄的,笑聲,叫喊聲,聲聲不絕于耳...
女孩子們喜歡到糖果車間跟大人要包糖果的紙,那些紙花花綠綠的很漂亮。新的沒有用過的糖果紙一疊一疊的放在工作臺上,像一座座五彩斑斕的小長方體,吸引著我們的眼球。糖果車間里包糖果的大多是年輕女工,在我們這些小孩眼里,她們不但美麗溫柔,還特別手巧。她們包糖果就像在變魔術(shù),兩只手不停地翻轉(zhuǎn),根本看不清是怎么包的,就只見包好的糖果一只只掉落,不一會,小姐姐手下面就會堆起一座糖果小山。等小山碰到小姐姐的手,她們就會把小山往大工作臺的中間推,然后又繼續(xù)包。小姐姐們都很喜歡我們這些小女孩,每次看到我們,不用我們開口,她們就會把最漂亮的糖果紙拿給我們一人一疊,再把包好的糖果往我們兜里塞。有得玩有得吃,小女孩們別提多開心了...
吃大鍋飯的年代,工廠里有什么,職工下班就往家?guī)c什么,大家習以為常。只要稍微遮掩一下,大家相互之間當沒看見。中秋工廠里做月餅,少數(shù)膽子大臉皮厚的職工,除了拿做好的月餅,連咸鴨蛋黃、五花肉都往家里帶。媽媽屬于膽子小臉皮薄的大多數(shù),經(jīng)常往家里帶的是普通的白糖、紅糖和面粉,中午經(jīng)常用大大小小的碗裝面糊,蒸發(fā)糕給我們當中飯。或者做面耳湯,就是面片煮湯加紅糖,再澆上蔥花油,特別香!爸爸是廠里的老工人,性格耿直是出了名的,在職工中威望很高,他從不遮遮掩掩地往家里帶東西。記憶中,我去車間玩,爸爸看見了總會把我叫過去,然后勺上一大勺白糖放在他的陶瓷口盅里,用開水沖調(diào)成白糖水,讓我喝了再去玩。白糖水在今天是再普通不過了,可在那個年代,也算得上是營養(yǎng)飲品了。
我七歲那年,我們家分到了廠里第一批職工房,搬出了距離工廠不遠的一個村子邊上。那是一套有個小天井的紅瓦房子,進門是天井,天井左手邊是廚房。天井進去是客廳,客廳左手邊角落放了床,給我和小我兩歲的弟弟睡。客廳后面是屏風隔斷的主臥,客廳上面是爸爸自己搭建的閣樓,給哥哥住。主臥左手邊用屏風隔出來一條走廊,走廊一頭連接客廳,一頭連接后門,后門外面圍了一個露天的小院子,是養(yǎng)豬和放雜物用的。
搬出工廠,我們這些孩子的樂趣少多了,再也不能天天去車間鬧騰吃零食了。小伙伴也少多了,因為第一批職工房只有五套,五戶人家中,年齡相仿的小孩只有十來個,新鄰居又不熟悉。白天爸媽去上班,哥哥去讀書,媽媽就把客廳的門鎖上,讓我?guī)е艿茉谔炀?。弟弟?jīng)常和鄰居的男孩子玩泥沙,玩貝殼,玩彈珠等。我就和女孩子玩跳繩,玩丟手絹等。
爸媽特別會過日子,對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爸爸會自己動手給我們做學習桌,然后自己刷漆,比外面買的還漂亮!媽媽把工廠發(fā)的白紗線手套省下來,拆開之后重新織成雪花帽,就是那時候冬天流行的女孩子保暖戴的帽子,兩邊有兩條帶子可以打個蝴蝶結(jié),又暖和又漂亮。媽媽織好了,爸爸就去百貨大樓買染料回來,自己動手把雪花帽染成漂亮的棗紅色。我戴著爸媽親手做的雪花帽,特別驕傲!那時過年的新衣服都是買布料請裁縫做的,而且能選擇的布料和款式并不多,幾乎千篇一律。而媽媽會到百貨大樓買回漂亮的花邊,一針一線縫在我的新衣服的邊邊角角上,縫好之后我的衣服就變成獨一無二的了!
那時候過春節(jié)太有年味了!從臘月二十開始,爸媽就開始忙活了。先是蒸大年糕,十幾斤的糯米粉要跟十來斤的紅糖一起和成稀稠適中的糯米糊,那可是個力氣活??!和好后還要大火蒸上五六個小時,蒸的過程中還要攪拌幾次,隨著年糕的成熟度越高,攪拌越吃力。我們小孩子幫不上忙,爸媽會趕我們?nèi)ネ饷嫱?,而我們會時不時回來看看大年糕熟了沒,因為熟了有美味的大年糕泥可以吃??!
臘月二十三爸爸會做花生芝麻糖條、束砂(就是花生外面裹上厚厚的白砂糖),做好放涼后裝到薄膜袋里,媽媽用鋸片壓住袋口,爸爸用打火機烤袋口,一包一包精美可口的禮品就包裝好了,春節(jié)走親訪友帶上幾包,特別受歡迎。
臘月二十五做小年糕是一家人全員上陣的親子活動,媽媽是最辛苦的,她前一天就要先準備好甜五花肉,磨花生碎和芝麻碎,切糖冬瓜粒等配料。還要去摘好多果樹的葉子回來,洗干凈之后放進鍋里的開水燙一下,撈出來再沖一遍冷水,之后晾干備用。做小年糕當天,媽媽一大早就開始忙了,她先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按比例和成柔軟有韌性的米粉團,然后把和好的米粉團捏成一個個大小合適的米粉團窩,里面裝上混合好的陷料,再包好成一個密封的圓形交給哥哥。哥哥負責把媽媽包好的小年糕沾點干面粉,然后放在小年糕模具上,均勻按平再倒扣過來,一個帶有龜殼圖案的小年糕就成型了。接下來就輪到我了,我負責在成型的小年糕底部抹上一點花生油,然后墊上果樹葉子,大的葉子一個一片就夠了,小的葉子,一個小年糕得用三片才夠。爸爸是炊事員負責蒸小年糕,他同時還是監(jiān)工,會時不時過來看看哥哥有沒有認真按壓小年糕,看看我墊葉子有沒有留夠空間,因為小年糕的皮主要是糯米粉,蒸熟之后會比沒熟之前面積變大。爸爸還會幫著我把墊好葉子的小年糕整齊的放在蒸籠上,每放滿兩籠就可以蒸了。以前都是大灶大鍋,一鍋可以同時蒸兩籠,中間放個架子。第一鍋小年糕蒸熟,爸爸會要求我們都停下手里的活,先嘗嘗好不好吃。小年糕冒著熱氣,果樹葉子的味道特別清新,一家人一起吃著小年糕,一起評判著小年糕的味道,那場面太有煙火氣了!現(xiàn)在的小年糕大多用腐竹皮或者專用的白色薄紙墊底,可我心里始終認定,只有墊果樹葉子的小年糕才是正宗的小年糕!小年糕冷卻之后,輪到可愛的弟弟上場了!在爸爸的指導(dǎo)下,弟弟小心翼翼地把小年糕周邊多出來的果樹葉子剪掉,剪完之后再存放能節(jié)省空間。一家人齊心協(xié)力忙活一天,過年最繁瑣的做小年糕環(huán)節(jié)圓滿完成。那種一家人一起做一件事的感覺太讓人懷念了!
以后幾天都是爸媽在忙著準備年夜飯,各種油炸、鹵煮,我們小孩子幫不上忙,只負責吃。每樣菜品出來爸媽都會先取一小部分給我們嘗鮮,爸爸說,這個過程就是在過年。
到了除夕那天,爸爸一定要我們?nèi)齻€孩子在中午前就洗完澡換上新衣服新鞋子,告訴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摔壞東西。媽媽一早就在廚房開始忙碌了,到下午兩三點,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就做好了。爸爸按老規(guī)矩在桌子中間放一個小炭爐,上面放一鍋自家手工做的豬肉丸茼蒿湯,其他的菜品在炭爐四周圍成一圈,寓意團團圓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爸媽不停的給我們?nèi)齻€孩子夾菜,生怕我們手短夾不到,吃不飽。那是一年當中最豐盛的一頓飯,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現(xiàn)在想起來太遙遠了...
童年是我記憶深處最美好的回憶,任何時候想起來都忍不住嘴角上揚...父母的關(guān)愛,與哥哥、弟弟的手足情誼,還有許許多多的童年趣事,在我成年后,成了治愈我傷痛的良藥,讓我的心靈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