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田瑭的勞心勞力是有成效的,經過大半個月的努力,需要他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少,各項布置也終于開始漸入正軌。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肥皂生產。
田瓔是個認準了什么事,就會一門心思鉆進去的人。何況在她眼中,肥皂事業(yè)的成敗關乎田家振興,所以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幾乎廢寢忘食。
田瑭的徒弟們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當然他們感興趣的不是肥皂能賺多少錢,而是皂化過程本身。
這是一種肉眼可見的化學反應,恰好匹配他們《化學初階》的學業(yè)。
在陸續(xù)解決了堿液澄清、油脂提純、保溫保濕、調配比例等等問題后,田瓔終于遇到了最大的障礙:松糕皂。
皂化反應完成后形成的東西摸上去還是油乎乎的,按一下,在留下手印的同時,還會留下細密的裂紋!
完全沒有一塊肥皂該有的堅實、細膩的質感。
幾個人試驗好多天,做出來的依舊是松軟的松糕皂,有幾次甚至做出了碎成渣渣的皂粉。
更讓人無奈的是,田瑭整天糾纏在各種問題中無法脫身,沒有多少時間幫助他們。當然,他也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
因為田瑭自己做肥皂時用的是一個小鍋做反應釜,量很少,很容易充分攪拌,也很容易控制溫度,所以成品率很高。
田瓔要的是批量生產,所以用的是一口缸,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充分攪拌,在已經接近零度的環(huán)境中,也無法實現(xiàn)有效控溫。
不能充分攪拌或攪拌太慢,皂化反應就不完全;不能有效控溫,成品中的甘油就析不出來。
這需要花大力氣和大耐心,一點點的試驗出最好的工藝方案。
確實是要大力氣,拿著一根又長又粗的攪棍連續(xù)攪拌一個多時辰,能把幾個人累脫了力;同樣也是要大耐心,到底距離火焰多遠才能一直保持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溫度又是多少,這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試驗。
永無止境的攪拌和看不到終點的試驗,卻沒能打擊田瓔的信心。
因為無論做出來的東西有多惡心,在一堆碎渣的包裹中,總會有一些完成了皂化反應的,剝去松軟的部分,剩下再拿刀修一修外形,就勉強算是肥皂了。
一缸原材料,能出三四塊肥皂!
隨著試驗的不斷進行,各類可能的影響因素都被充分考慮并逐項驗證,到后來成品率越來越高,產出的肥皂質感也越來越好。
有一些已經幾乎達到后世廉價洗衣皂的水平。
雖然這離規(guī)?;墓I(yè)生產還相去甚遠,但一天五十塊肥皂的產量已經足以支撐一個奢侈品的初期市場需求。
在純人工的情況下,產出效率再難有大的提升,除非田瑭搞出保溫爐和機械攪拌裝置。
但只要生產工藝基本固定下來,那效率就不是問題了,因為產量還可以用規(guī)模來彌補。
一個缸五十塊,十個缸不就是五百塊了?
一塊賣二百錢,五百塊不就是十萬錢了!
這對于現(xiàn)在的田瑭一伙人來說,是很大一筆錢。
更何況,還有暫時無法有效利用的副產品甘油,這可是護膚品和炸藥的主要原料!
賺女人的錢,發(fā)戰(zhàn)爭的財!
但理論產值和實際收益是兩回事,因為這其中還有銷售這一環(huán)節(jié)。沮陽一共才多大的經濟體量,有多少人舍得二百錢買塊肥皂洗澡?
二百錢,幾乎是一般勞力近一個月的工錢!
田瑭估計,目前沮陽每月能消費五百塊肥皂就算是到頂了,事實也證明,即使田瓔已經把吃奶的力氣都用上了,還發(fā)動了一些交情不錯的姐妹,一天也不過送出去十幾塊,賣出去的更一塊都沒有。
誰信你這東西能洗澡用???萬一抹在身上出了什么問題,那可怎么辦?那些道士不是還說吃了他們的金丹就會如何如何嘛,有幾人吃了金丹之后能藥到病除的?
舍得花這么多錢買肥皂的人,可算非富即貴,哪會隨便拿到什么就往自己身上招呼?
最多先勉強收一塊,命仆人用它洗澡。主人家是要等等看效果才會決定是否親自使用的!
田瑭告訴田瓔,這個叫市場培育期,等他們知道了肥皂的好處,自然就會趨之若鶩,但在這之前,需要耐住性子,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靜待時機成熟。
對于田瑭的意見,田瓔自然無有不從,何況是這么淺顯和明白的道理。所以她依然保持著積極的心態(tài),一邊推動的試驗的繼續(xù),一邊加大了推銷的力度。
沮陽的這些情況,大體都和肥皂的事差不多。
新興事物出現(xiàn)之后,少部分人會不明就里的選擇無視,絕大部分人會持觀望態(tài)度,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窺見其中奧妙,并積極適應其發(fā)展的過程。
比如。
有很多人質疑新的豎爐建設工程,說等豎爐建好了,那些流民早就餓死了,不如把人力都投入到現(xiàn)有的豎爐上去,趕快生產出鐵器來解燃眉之急,并為之爭論不休。只有很少的人會立刻因時籌劃,在大規(guī)模的建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為中堅力量;
有的考工老人對于千余名黃巾勞力的到來感到提心吊膽,說這些人就算不關押起來,至少也不能無人看管,萬一來個聚眾鬧事,可就無法收場了,并時刻提醒自己和身邊親朋與那些人保持距離。只有很少的人愿意和他們接觸,并慢慢成為眾人擁戴的對象;
有一些城內商戶嫌官府把外地商賈都吸引過來搶了他們的生意,這是引狼入室之舉,總有一些本地商賈的利益會收損失,甚至一些小本經營的人會被擠兌到破產,而錢都被外人賺去了。只有很少的人嗅到了發(fā)財的機會,同時積極適應市場變化。
……
很難說那些只在自己的原有格局中看問題的人錯了,畢竟他們信奉的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生存之道,穩(wěn)妥決策帶來的收益或許不大,但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是最小的。反觀那些敢于冒險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死得很徹底。
對于這些謹慎的人,旁人最多只能批評一句沒有進取精神,除此之外,也無話可說。
但田瑭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