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業(yè)帝國之崛起

第四十九章 齊王之亂平定,業(yè)朝三路北伐

大業(yè)帝國之崛起 王文夕 3014 2021-05-26 23:44:38

  正華九年(公元433年)二月四日,太子吳立炎率領大軍從山東南下,攻克了高平,兵鋒直指陳留,與此同時,在鐘離的宋寖同樣是率領三萬精銳北上,抵達彭城,對陳留形成了掎角之勢。

  這時候放眼望去,齊王吳承名已經是甕中之鱉了。

  但他還不甘心失敗,集合軍隊想向北進軍,撕開一條路線,占據河北北部地區(qū)。

  只可惜吳立炎并沒有讓他如意。

  八萬大軍壓到了陳留城外二十里,齊王軍基本上全部潰逃,只剩下不到五萬人。

  這時候宋寖急行軍,連夜抵達陳留,和吳立炎匯合,相當于堵死了齊軍。

  到了最后一刻,齊王下令,把陳留城內百姓全部驅趕出去,掠奪城內物資,打算背水一戰(zhàn),死守陳留。

  而在驅趕百姓的時候,吳立炎和宋寖率領大軍趁亂殺入其中,十幾萬大軍在城內外大打出手,血戰(zhàn)三天!

  到最后皇帝吳承宗的大軍抵達陳留城外,那些負隅頑抗的齊軍終于崩潰了,全線潰逃。

  這個時候,吳承名身邊只剩下幾百騎兵親信,他們打算突圍出去,只可惜竟然遇見了吳承宗的主力部隊,瞬間被包圍。

  當時指揮這場戰(zhàn)斗的是甘贏,他沒有多想就下令全部滅殺,一個不留。

  吳承名拼死突圍,卻事與愿違,到最后只能表明身份,投降了。

  正華九年二月十二日,齊王吳承名投降,齊王之亂平定,歷時一年三個月。

  齊王之亂平定了,那他的發(fā)生造成了什么呢?

  起源于張懷德案的這一場叛亂,給予了大業(yè)帝國巨大的創(chuàng)傷。

  根據業(yè)朝官方的資料,這場戰(zhàn)爭開始之前,整個帝國有戶三百二十七萬四千余,人口在兩千五百萬左右。

  戰(zhàn)爭結束之后的正華九年只剩下兩百八十七萬戶,人口降低到了兩千萬左右。

  這場戰(zhàn)爭席卷了河北,中原,山東,淮河兩岸,東南長江地區(qū),這些地方都是經濟發(fā)達人口眾多的地區(qū),所以造成這樣的后果已經算得上是很輕了。

  但更重要的是業(yè)王朝在經濟,軍事,外交和政治上的影響。

  經濟上,由于發(fā)達地區(qū)被破壞,導致了帝國中央經濟陷入了崩潰,吳承宗下令根據地區(qū)受損程度減免賦稅,但為了讓國家正常運行,其他沒有被戰(zhàn)火波及的地方則是莫名其妙的被加重了稅收。

  比如說關中,益州,交州,荊州。

  軍事上,業(yè)帝國和齊王雙方加起來超過八十多萬大軍在戰(zhàn)后僅剩下四十萬,精銳之師損失慘重也就算了,連將領都是沒了一票。

  宋得之,吳立德,林眾,林從。

  外交上的情況更加糟糕。

  戰(zhàn)前的業(yè)朝武德充沛,給外族十個膽子都不敢掠殺漢人,而正華九年大業(yè)的外部情況是怎么樣的?

  高句麗騷擾遼西走廊,北魏鮮卑入侵,占領平城,太原,林從都被活捉,對北方軍影響極大。

  匈奴十二部落竟然都跟著反叛,讓河套地區(qū)一度失控。

  柔然則是出動精銳部隊,跟著北魏搞事情,到處燒殺搶掠。

  政治上,大批武將戰(zhàn)死沙場,具有代表性的將領不斷的隕落,讓業(yè)初以外戚,武勛,世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崩壞。

  宋得之的死讓外戚勢力急劇萎縮,好在宋寖在東南戰(zhàn)果累累,戰(zhàn)后代替了他的父親領導外戚,才能堵住這個缺口。

  而武勛的崩壞才是最重要的。

  帝國雖然龐大,但并沒有多少個有代表性的武勛,宋得之被劃入了外戚,那么武勛就只剩下林從,林眾,張升,藍田等人。

  反觀世家,在這場戰(zhàn)爭中勢力瞬間膨脹起來,因為中央到地方有了很多空缺,官員非死即傷,為了更好的貫徹朝廷旨意和恢復地方,武帝吳承宗只能使用關中和山東地區(qū)的世家,出任地方官。

  在武帝時期的后十年,世家就這樣不斷的提升力量,越來越強。

  到了宣帝吳立炎時期,為了對抗世家,吳立炎也是不留余力的提拔自己的表弟宋寖家族和自己皇后的家族力量,以此和世家對抗。

  世家掌控政權最好的時期就是天下文治的時候,宣帝時期南征北戰(zhàn),并且從外戚和武勛家族中提拔了很多官員,慢慢的代替世家。

  到了文帝時期的業(yè)朝,世家才萎縮到了和武帝初期那樣,不敢和其他兩個勢力爭鋒。

  但也正因為如此,打壓了世家,再加上文帝中后期天下太平,武勛勢力削弱,才能讓外戚變成了帝國內部的中流砥柱。

  從而引發(fā)了大業(yè)帝國長達百年的外戚干政,每一位皇帝繼位初期都免不了被架空。

  這些都是后話,現在說出來也只是為了陳述齊王之亂引起的惡果有多么惡劣。

  吳承宗把吳承名關押起來,帶回長安,臨走之前把宋寖和吳立炎派遣到了北方。

  宋寖被任命為平奴大將軍,和太子吳立炎一起北伐,擊退鮮卑和柔然,匈奴。

  這時候北方的局勢極其糟糕,吳立炎和宋寖入駐河北鄴城,和三郡地區(qū)的張升聯合形成了一道防線,阻止少數民族進一步南下。

  吳立炎指出,現在的情況極其危險:“國家經亂,民不聊生,難以與胡族持久噫!唯有派遣奇兵,速戰(zhàn)速決,方為上冊!”

  宋寖也是極力贊嘆,并且表示愿意挑選五千精銳,直接從河北穿插,迂回太原,進取平城。

  而吳立炎和張升則需要進攻太原一線地區(qū),吸引對方注意力。

  三月二日,宋寖統領五千精銳騎兵,悍然從鄴城出發(fā),與此同時,張升率領三郡內數萬大軍北伐,和匈奴大軍交戰(zhàn)。

  吳立炎和宇文延率領河北大軍直接進入常山,和太原隔山相望。

  拓跋黎已經退縮平城,面對著龐大的業(yè)軍,他并不害怕,甚至于孤注一擲,想一舉挫敗業(yè)軍,徹底確立在北方的地位。

  并不是他狂妄自大,而是當時的情況下,業(yè)軍經歷戰(zhàn)亂,已經極其疲憊了,而少數民族的騎兵卻都以逸待勞。

  如果是有人開盤的話,恐怕押業(yè)朝的人也很少,更何況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帝國會重蹈西晉覆轍。

  但可惜的是,并沒有,這個王朝不是晉,齊王之亂雖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遠沒有八王之亂那么激烈。

  并且中央依然是穩(wěn)如老狗,皇帝吳承宗乃是一代明君,太子吳立炎也是文武雙全。

  更重要的是他們麾下還有很多年青一代的將領。

  宋寖,宇文延,張升,甘贏等,這些人都是這個國家的未來,中流砥柱。

  三月十一日,宋寖大軍抵達太原城外,遇見了三萬柔然大軍,面對錚錚鐵騎,業(yè)軍井然有序的進行防御。

  柔然可汗吳提親自帶隊,下令放箭,卻被業(yè)軍的盾牌抵御住了,并且在第一輪騎兵沖擊中被業(yè)軍反殺。

  雙方血戰(zhàn),宋寖再次身先士卒,擊垮柔然騎兵,并且?guī)е氖囹T兵進行了斬首行動,在混亂之中斬殺柔然可汗吳提!

  當宋寖砍下吳提頭顱,并且把他高高舉起的時候,在場的柔然大軍全部都嚇跑了的。

  業(yè)軍士氣高漲,三萬柔然騎兵陣亡四千余人,投降七千多。

  這場發(fā)生在太原城外的大戰(zhàn)深深地震撼了城內的鮮卑族。

  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害怕起來,但宋寖壓根不理會太原,而是下令,坑殺七千柔然人,并且悍然繞過太原,直接撲到了雁門關。

  雁門關魏軍有四千多人,在雁門關以南,不僅僅有新興,還有太原這樣的軍事重鎮(zhèn)。

  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太過于戒備,就這樣被宋寖大軍擊潰,雁門關回到業(yè)軍手里。

  那一刻,山西地區(qū)的柔然,鮮卑,匈奴人基本上都已經喪失安然撤退的可能。

  這一招被稱之為關門打狗。

  得知這個消息的拓跋黎大為震撼,他不甘心自己入主中原的機會就這樣失去,打算再次出動騎兵,卻在城外遇見了吳立炎軍。

  這時候面對已經平定內亂的大業(yè)大軍,拓跋黎仰天長嘆,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和吳立炎和談。

  和談內容很簡單,那就是吳立炎代表業(yè)朝放棄北方六鎮(zhèn),平城等地區(qū),雁門關以北歸魏國。

  而拓跋黎付出的籌碼則是愿意和業(yè)軍一起剿滅柔然殘余和匈奴騎兵。

  更重要的是,他們愿意主動撤出太原,并且釋放林從。

  前面的吳立炎都可以不在意,但林從他不能比管,這可是鐵桿太子粉??!

  隨后吳立炎派遣使者,答應拓跋黎的請求,并且附加了一條。

  魏國取消皇帝稱號,稱王,對業(yè)俯首稱臣,每年上供戰(zhàn)馬千匹,牛羊五萬。

  拓跋黎不接受前面的條件,要求魏國依然是稱皇帝,但入業(yè)朝朝拜大業(yè)皇帝的時候會稱王,以藩王禮拜會。

  也就是說魏國愿意關起門來做皇帝,在業(yè)朝面前當孫子。

  吳立炎一聽,覺得還行,一拍即合。

  正華九年(公元433年)三月三十日,業(yè)魏在平城簽到條約,史稱《平城之盟》。

  自從,北魏和業(yè)朝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友好關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