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廟,灶君法域。
神祗分身緩緩睜開雙眼。
通過香火民愿聯(lián)系,祂明白了為何會突然涌來龐大的民愿念頭。
“原來是官府開倉放糧,難民和百姓以為衙門是迫于我施粥的壓力,有了傳言,說是我通過盧家的影響力,促成救災,誤打誤撞的讓難民和百姓心生感激,無形中有了一定的名聲,這大半個沅陵的民愿匯聚過來,才會那么濃烈、洶涌!”
縣衙開倉放糧,當然是因為朝廷撥下賑災銀的緣故,和盧旭無關(guān),只是因為之前糧倉無糧之事不便說出去,因為難民要是連最后一點希望都沒有的話只會引起更大的騷亂。
但是在城中百姓看來,自打難民入城,官府就不聞不問,更無富戶愿意援手,一副讓他們自生自滅的樣子。
但是自從盧旭開設粥棚,廣施粥糧后,官府就宣布開倉放糧,很容易讓人把兩件事聯(lián)系起來,以為是盧旭在里面出力了,更何況,盧府身為沅陵三大家族之一,是有這個影響能力的。
隨著午時過去,盧旭在最后一袋米粥發(fā)放完后,就帶著小楠等人收拾收拾離開。
其間,源源不斷的民愿念頭匯聚過來,融入盧旭命魂中,傳到分身神軀,轉(zhuǎn)為神力,穩(wěn)固正七品神位。
“這種情況若是能夠持續(xù),要不了多久,正七品神位晉級所需神力便可積滿!”
念頭閃過,不過神祗分身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等過些時日,難民和城中百姓都發(fā)過了感恩和感慨,增長就會緩慢下來。
隨著時間流逝,今日事成了回憶,大部分的人對盧旭的感激就會衰退。
“想持續(xù)獲得香火,就必須提高聲名和人望,而且要擴大范圍,但眼下還是腳踏實地,先提高沅陵一縣之望。”
“所以還是要按部就班,至少表面上要如此,不過,只是施粥就引動了民愿,若是他日本尊真成為了儒圣,名傳天下,受萬民敬仰,匯聚過來的香火民愿該多么龐大?”
“兩身互助共進,互成助力,儒圣神皇之位不在是水中鏡月!”
念頭落下,神祗分身從灶君法域中踏出,紅光一閃,出現(xiàn)在城隍法域中的文判大殿外,一步踏入其中。
入目的是一座和城隍大殿相似的廳堂,不多要小了一圈,
空曠、肅穆的廳堂最前面有個方臺,臺子上,立著桌案,臺下兩邊有著十多個空椅子。
不過分身的注意卻被桌案上的兩團神光吸引,兩團神光有頭顱大小,靜靜的漂浮在桌案上。
似乎是感應到分身的到來,兩團神光隱隱發(fā)出呼喚。
分身心神一動,兩團神光瞬間向他射來,分別飛向他的左右手,神光散去,右手出現(xiàn)一支筆,左手出現(xiàn)一本書。
“生死簿,判官筆!”
分身打量著手中書筆,從中能感受到一種玄妙的氣息,不過這應該只是真正生死簿判官筆的投影分身,畢竟真正的生死簿判官筆乃是先天靈寶,可不是分身一個小小的七品文判能掌控的。
心神一動,手中書筆瞬間射入神軀體內(nèi),出現(xiàn)在核心符詔旁邊,兩件神器圍著核心符詔旋轉(zhuǎn)。
收起了書筆,分身望著案后椅子,邁步前行,走到椅子前,轉(zhuǎn)身坐了上去。
轟!
整個大殿微微一顫。
于此同時,城隍法域內(nèi)的眾多地祇紛紛抬頭,望向文判大殿,神情各異。
下一刻,十數(shù)名地祇出現(xiàn)在文判大殿,接著是四十多名陰吏陸續(xù)從殿門進來。
看著臺上坐著的分身,陰陽司司帛楊浩東神色變換,不過當注意到分身神軀周匝赤氣繚繞,宛如大日,無時無刻不在散發(fā)著赫赫神威時,面露驚色。
神情一定,像是下定了決心,楊浩東當即躬身稽首,喝道:“下官陰陽司司帛楊浩東,見過文判大人?!?p> 見得楊浩東如此,諸位地祇陰吏自然知道如何抉擇,紛紛稽首躬身,道:“下官,見過文判大人。”
“位繼沅陵文判,可謂一步登天??!不過我之前雖被封為沅陵文判,但因神力不足,只有從七品,和六司司帛一般品級,德不配位,所以一直沒有正式接管文判事物,如今晉級正七品,卻是可以運轉(zhuǎn)文判殿了?!?p> 分身面無表情,默默撫著公案,心中想著,接著一抬手。
“諸位,毋需多禮。”
“謝文判大人?!?p> 文判大堂中,六司司帛,四方土地,諸多陰吏紛紛起身。
哪怕是心懷覬覦者,此時面對分身的煌煌鋒芒,都要小心翼翼,俯首帖耳著等候上令。
分身眉目無喜無悲,高似幽谷。
“文判大人,請觀沅陵縣一年的冊、賬、簿?!?p> 糾察司司帛自袖袍中拾出數(shù)卷書冊,高高舉起著,向分身獻出。
文判官的職務相當于陽世衙門里的左典史,右手持筆左手持生死簿,執(zhí)掌六司,負責調(diào)查百姓的品德善惡與壽夭作為判決書,執(zhí)掌各司的判文或檢閱記錄,或?qū)徖砥渌讣喌亟绲刿∶麅?,傳沅陵城隍令,點查城隍香火。
按照歷年以來規(guī)矩,新文判上位,由糾察司官一并列出歷年積存公務。
也是讓文判借此機會掌握城隍法域?qū)嵳?,而不至受人蒙蔽?p> 畢竟,世間的諸多地祇地官們,也都曾是食五谷雜糧的販夫走卒。如今雖然食香火,得了長生之途,但骨子里的品性,已經(jīng)是打下了劣根兒性,想要拔去簡直萬難千難。
而爭權(quán)奪利的本性,更是仿佛烙印在骨髓中,是個人都能漸漸摸索出來。
固然城隍一念可決眾神生死,但是文判的衙屬爪牙全無,就剩下光桿文判一個,也是無法政通人行,順利執(zhí)掌城隍法域上下的。
況且若無賞罰,若無獎懲,哪怕文判有著威懾,但文判威權(quán)不得舒展,也是有無分別的。
這時,這些賬簿冊子的作用,可就是甚為關(guān)鍵了。
分身道:“呈上?!?p> 糾察司司帛小心翼翼的,捧著一卷書帛,頭顱低低垂著,挪步上前。
公案一側(cè),矗立著的陰吏,立刻上前數(shù)步,接過書籍卷帛。
這些陰吏都是文判班底,是城隍賞賜給分身的近臣之屬,雖然看似卑微,但一朝得勢,未嘗不可得一神位,享香火萬民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