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1 齊國誅殺大夫田牟。
2 魯康公薨,子姬偃繼位,是為魯景公。
3 衛(wèi)國國君自貶爵位為侯,成為韓趙魏的附屬國。
【胡三省曰】
周朝開國時,周成王封康叔為衛(wèi)侯。所以衛(wèi)國本來就是侯國,后來進(jìn)位為公?,F(xiàn)在國小勢弱,又自己給自己貶一級。
顯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1 周天子封秦國為諸侯之長,各國都祝賀秦國。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于逢澤,一起朝見周天子。
顯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1 魏國龐涓率師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群臣會議,問:“咱們是早救還是晚救呢?”當(dāng)時的齊國宰相鄒忌,被封為成侯,他說:“不如不救?!碧锛烧f:“不救,韓國就投降魏國了,不如早救。”孫臏說:“現(xiàn)在韓魏兩國,都還沒有受什么損失,現(xiàn)在去救,相當(dāng)于咱們替韓國去跟魏國打仗,成了咱們聽命于韓國了。魏國有吞并韓國的決心,一定全力攻打,韓國頂不住,自然向我們求救。等到那時候咱們再出手,就可深結(jié)韓國的感恩之心,又可晚一點承受魏國的兵鋒。讓他們兩家先相互消耗吧!”
齊威王說:“好主意!”于是暗中承諾韓國使臣,送他回去,又不發(fā)兵,坐山觀虎斗。
韓國有了齊國托底,就全力抵抗,結(jié)果五戰(zhàn)五敗,再次向齊國呼救。
齊國起兵救韓,派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還是圍魏救趙的老套路,直奔魏國首都安邑而去。龐涓收到軍情,只得撤兵,班師回國作戰(zhàn)。魏國國內(nèi),也再次動員,以太子申為大將,迎擊齊軍。
孫臏對田忌說:“他們?nèi)龝x之兵,素來悍勇,輕視齊國,認(rèn)為我們齊國人膽怯,咱們就給他表演一個膽怯,迷惑他們。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我們就給他演一出戲!”
于是就讓齊軍剛進(jìn)入魏國國境的第一天,挖十萬個灶做飯,第二天五萬,第三天兩萬。龐涓一路追蹤而來,看見灶越來越少,大喜:“我一向知道齊軍膽怯,但也沒想到到這種程度!進(jìn)入我國國境才三天,一大半士卒已經(jīng)當(dāng)了逃兵,趕緊追!”于是舉其輕兵銳卒,一天趕兩天的路,一路狂追而來。
孫臏計算好龐涓行程,某天傍晚應(yīng)該抵達(dá)馬陵,就選擇馬陵為戰(zhàn)場,構(gòu)筑陣地,以逸待勞。馬陵道路狹窄,旁邊有很多斷壁險阻,可以伏兵。孫臏安排齊軍埋伏妥當(dāng),又在路上選擇一棵大樹,把樹皮剝了,上書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告訴弓箭手夾道埋伏,說:“見到火光就射!”龐涓果然晚上抵達(dá),看見樹上有字,喊人點火把來看,字還沒看清,齊軍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
2 齊國成侯鄒忌和田忌交惡,要陷害他,就派人拿十斤黃金,到街上找算命先生,說:“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家將軍三戰(zhàn)三勝,想舉大事,您算一算看能不能成功?!钡饶撬忝某鲩T,鄒忌派人把他抓住,告發(fā)此事。田忌有口莫辯,逼上梁山,率領(lǐng)他的家丁攻打臨淄城,要抓鄒忌。未能攻克,田忌無法,便流亡楚國。
顯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1 衛(wèi)鞅對秦孝公說:“秦國對于魏國來說,就像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國吞并秦國,就是秦國吞并魏國,勢不兩立。為什么呢?因為魏國處于險厄山嶺的西邊,建都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獨享中條山以東的利益。國勢強(qiáng)盛時,可以向西侵略秦國;國勢衰微時,也可向東收兵保土。如今憑借國君您的賢德圣明,我秦國正值強(qiáng)盛時期,而魏國呢,往年被齊國打敗,各國諸侯都不跟他團(tuán)結(jié),正是我們東伐魏國的戰(zhàn)略機(jī)遇期。魏國頂不住我們的進(jìn)攻,一定遷都向東。這樣,黃河天險,成為我們的內(nèi)河,中條山之巍峨,成為我們的屏障。背靠黃河和中條山,我們正可東向而遏制天下諸侯,這是帝王的事業(yè)??!”
秦孝公同意衛(wèi)鞅的戰(zhàn)略,派衛(wèi)鞅將兵伐魏。魏國派公子卯為將,領(lǐng)兵抵抗。
兩軍相拒,衛(wèi)鞅為公子卯送去一封信,說:“我之前和公子您也是好朋友!如今各自為兩軍大將,我不忍心相互攻殺,不如咱倆見個面,締結(jié)盟約,高高興興喝個酒,然后各自休兵,讓秦、魏兩國人民安享和平,公子以為如何呢?”
公子卯輕信了衛(wèi)鞅,驅(qū)車去與衛(wèi)鞅會盟。盟約簽訂,把酒言歡,衛(wèi)鞅埋伏的甲士沖上來,襲擊俘虜了公子卯,然后發(fā)動進(jìn)攻,大破魏軍。
魏惠王害怕了,派使者割黃河以西之地以求和。黃河天險沒有了,安邑不能安全,于是遷都大梁。他悔恨說:“我恨自己當(dāng)初沒有聽公叔痤的話!”
衛(wèi)鞅立了大功,秦孝公封賞他商於十五座城邑,號為商君。
2 齊、趙聯(lián)軍伐魏。
3 楚宣王薨,子羋商繼位,是為楚威王。
當(dāng)初,商君擔(dān)任秦國宰相,用法嚴(yán)酷,曾經(jīng)在渭水河邊處決死囚,河水都染紅了。為相十年,結(jié)怨甚多。趙良見商鞅,商鞅覺得自己有振興秦國之功,要和當(dāng)初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比一比,就問趙良:“你覺得我比五羖大夫如何?”
【胡三省曰】
百里奚被稱為五羖大夫,因為當(dāng)初他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羖就是黑羊)羊皮換來的。百里奚本是虞國大夫,晉獻(xiàn)公滅了虞國,俘虜了百里奚。晉獻(xiàn)公的女兒嫁到秦國,百里奚作為陪嫁家奴跟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被楚國邊境的人抓住。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治國之才,本想重金向楚國贖回,又怕給錢太多,反而讓楚王懷疑,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了您這兒,用五張羊皮換回來,行不?”楚王一聽,這點小事,有何不可,就把百里奚送回來,秦穆公委任他為上大夫,秦國人就給他取了五羖大夫的綽號。
趙良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說真話)。說真話可以免死不?”
商鞅說:“好的,你說吧!”
趙良說:“五羖大夫,一個楚國鄉(xiāng)下人,秦穆公把他從一個放牛的低賤地位,抬舉到萬人之上,秦國人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他擔(dān)任秦國宰相六七年,有攻伐鄭國的戰(zhàn)功,又三次幫助晉國立新君,一次救了楚國的國難。他雖然做了宰相,但到哪兒都自己步行,也不坐車;大太陽天,車上也不要遮蓋。在都城中巡行,沒有車隊隨從,也沒有武裝保衛(wèi)。五羖大夫去世的時候,秦國男女痛哭流涕,小孩子都傷心而不歌唱,一起舂米的人,本來習(xí)慣是一起唱著號子勞動的,他們也默不作聲。而如今先生您呢,靠一個國君的寵臣介紹,爬上高位,這種發(fā)跡的路徑,已經(jīng)不讓人尊重,不像五羖大夫那樣高潔和傳奇。您執(zhí)政之后呢,凌虐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被您用刑,已經(jīng)八年不出門了。您又殺祝懽,對公孫賈施以黥刑,把臉給人毀容了?!对娊?jīng)》上說:‘得人者興,失人者崩?!鲞@些事,沒有一件算得上是得人的。您出動的時候,后面都跟著武裝車輛,勇武的甲士左右保衛(wèi),車隊兩旁還有持矛操戟的士兵跑步跟隨。這一套警衛(wèi)排場,少一件,您都不敢出門。《尚書》上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套排場,可算不得是恃德!您可以說是危如朝露!您的權(quán)勢富貴,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霎時間就會化為烏有??墒牵坏恍盐?,反而貪圖商於的富貴,專擅秦國的政權(quán),積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國想收拾您的人,恐怕不在少數(shù)吧!”
商鞅聽了這些話,不以為然。僅僅五個月后,商鞅就大難臨頭了。
顯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1 韓國宰相申不害去世。
顯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1 宋國設(shè)在太丘的神社崩塌。
2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魏惠王說:“說得好!”
當(dāng)初,孟子師事子思。他曾經(jīng)問子思,牧民之道,何者為先。子思說:“先利之?!睘槿嗣裰\福利。孟子說:“君子要教給人民的,唯有仁義而已,何必說利!”子思說:“君王的仁義,就是給人民謀福利。君上不仁,則百姓不得其所;君上不義,則百姓也崇尚欺詐,這就是最大的不利?!兑捉?jīng)》說:‘利者,義之和也。’義是因,利是果。又說:‘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可以用來安身,以崇其德。這些都是最大的利益??!”
【司馬光曰】
子思、孟子的話雖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唯有仁者知道仁義就是利益,不仁者不知道。孟子對梁王,只講仁義,不講利益,是因為說話的對象不同。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8-17/5f3a01d9eb652.jpeg)
智襄子
程頤把義利之辨邏輯說得很清楚:“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唯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當(dāng)是之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復(fù)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大學(xué)》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