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組長果然最給力”
@星火如你可能是因為:我不能容忍小組詞能量沒達標,認為這對我是一個損失(小組勛章)
@星火如你也可能是因為:我在剛剛看了付費專欄,有啟發(fā)?,F(xiàn)在,我已經(jīng)實行了一部分剛剛的專欄內(nèi)容
@星火如你還有可能是因為:我認為需要復習的單詞的數(shù)目太多了,這會降低我背單詞的意愿。所以我剛剛或者之前計劃今天要努力解決掉需要復習的單詞。
“@智襄子原來那么喜歡英語啊”
@星火如你那種損失的感覺確實很難受,我或許是被情緒控制了
“你要去考研嗎?”
@星火如你我還在大二,到時候看情況決定考不考研。我選的這本單詞書是一時沖動選擇的,我有多次刪除這本單詞書,或者換一本背單詞書,的意愿。但是我的這本單詞書好像是快背完了,而且它總是在我想放棄它的時候,給我一點點微弱的希望。
【概念】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說的是:如果你吃進去的食物遠遠超過你需要的,那這個食物就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
“蝴蝶效應”,一個復雜系統(tǒng)如果要出大事,一定是因為其中各個部分之間存在某種“緊致耦合”:是幾件事恰好趕在一起了,這件事才會發(fā)生。
抑郁癥可能會讓人有自殺的沖動,但并不足以讓人自殺。是抑郁癥再加上一個臨時出現(xiàn)的刺激——比如天氣不好——再加上一種方便合適的自殺方式,才讓人決心自殺。
格拉德威爾把這個規(guī)律稱為“coupling”——這是一個一般用于工程學的專業(yè)詞匯,中文一般翻譯成“耦合”。
犯罪學家發(fā)現(xiàn),犯罪行為總是只發(fā)生在幾條街圍成的小區(qū)域內(nèi)——哪怕你過個馬路,就沒有犯罪了。犯罪學家把這個規(guī)律叫做“犯罪集中定律”。
人做什么事情,不僅僅是由這個人本身決定,而是跟他所處的環(huán)境相耦合。
何謂“破窗謬論”,亨利·黑茲利特(Henry Hazlitt)在他那本流傳很廣的《一課經(jīng)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里這樣介紹過:
「話說一個頑童掄起磚頭,砸破了面包店的櫥窗。當?shù)曛髋瓪鉀_沖追出來時,小搗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熱鬧的圍觀者,大家盯著櫥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不一會兒,人們覺得應該進行一下哲學思考。跟通常的情形一樣,接著有些人開始議論,寬慰店主和眾人的心:玻璃碎了很是可惜,可是這也有好的一面。這不,對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他們越琢磨越來勁:一面新的櫥窗需要多少錢?要250美元。這筆錢可不算少。不過,這沒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來就這樣,要是玻璃永遠都不破,那么做玻璃生意的人吃什么?玻璃店多了250美元,會去別的商家那里消費,那些個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幾個錢,又會向更多的商家買東西。經(jīng)這么一說,小小一面破櫥窗,竟能夠連環(huán)不斷提供資金給很多商家,使很多人獲得就業(yè)機會。要是照這個邏輯推下去,結論便是:扔磚頭的那個小搗蛋,不但不是社會的禍害,反而是造福社會的善人。
而且,“砸破櫥窗”還有“定向調(diào)控”的意義,會把需求從其他地方引向某些特殊的產(chǎn)業(yè)
心理學認為,他人對一個人的期待,能塑造一個人。
“名物”就是,這是什么東西,叫什么名字;“度數(shù)”就是,有什么用處,有什么禮俗規(guī)矩。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問的就是名物度數(shù)。
尤金伲亞·程認為,講原則,最符合邏輯的做法,是效法數(shù)學。數(shù)學講“公理”——也就是無需證明的事實,是邏輯推導的起點
所謂灰度認知,就是真實世界的有些事兒,并不符合邏輯
所謂黑白決策,就是哪怕不符合邏輯,也要劃線
類比,就是發(fā)現(xiàn)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聯(lián)想,用一個共同點去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
以前老一輩的人有個口頭語叫“你這唱的這是哪一出”,這是把生活和戲劇類比,從生活里抽象出來了戲劇橋段。
抽象其實是非常主觀的動作。真實世界里的東西有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抽象就要忽略一些細節(jié)。忽略哪個細節(jié),取決于你想做什么類比。
當你把 A 和 B 類比的時候,你是想說既然 A 和 B 有共同點 X,那么現(xiàn)在 A 正確,所以 B 也正確。但是在邏輯上這其實不一定:你得確保 X 是正確的,然后還得確保 A 和 B 的確都是從 X 來的才行。
稻草人攻擊”。你說的明明是A,他卻把你說的等效成B ——然后因為B不好,所以他說你說的不好,由此引發(fā)爭論。他攻擊的不是原本的你,而是他想象出來的一個稻草人。
所有中國有句話叫“當著矬人不說短話”——有經(jīng)驗的人說每一句話都會斟酌再三,生怕誤傷。誤傷感情
而所謂演繹“閉合”,就是你的觀念系統(tǒng)得滿足下面這三個條件——
1.這個體系以內(nèi)的東西不能互相矛盾;
2.這個體系以外的東西,你一定不信;
3.凡是能從這個體系推導出來的東西,你就一定相信。
這里的“講理性”英文是 reasonable,不同于經(jīng)濟學里“理性人”那個理性(rational)——這里相當于說你是一個“可以理喻”的人
尤金妮亞·程是個數(shù)學家,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范疇論(category theory)”,她喜歡思考事物之間的分類關系。書中提到一個分類方法,使用“對別人有利”和“對自己有利”這兩個坐標軸,把人分成了四類——
*做事只對自己有利,而對別人不利,你是一個強盜;
*對別人有利,而對自己不利,你是烈士;
*對別人、對自己都不利,你是愚蠢的;
*最理想的情況是雙贏:做對別人和自己都有利的事,這叫“智慧”。
智襄子
孔子有句話叫“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而這個“狷”,這個“有所不為”,就是原則性特別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