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14,孟子

豈獨無故 智襄子 925 2020-12-19 10:16:30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痹唬骸昂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尊:以為尊,尊崇。德:德性,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樂:感覺愉快。義:道義。按:所謂道義,是全社會公認合宜的道理和行為。樂義:對義感覺愉悅,喜愛道義。

  囂(xiāo)囂:自得無欲的樣子。

  窮:困窘,不得志。

  達:通暢,順利。按:這里指仕途通達。離:離開,背離。道:指道義和原則。

  得己:得到自己,也就是保持自己的人格節(jié)操。焉:句末語氣詞,表示確認的語氣。

  失望:喪失希望。

  修身:修養(yǎng)自身的道德。見(xiàn):表現(xiàn)。

  儒生的理解:你知道的!自己的德行不止那個價。所以別想用一個銅幣,收買我。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yǎng)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yǎng)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孟子·告子上》)

  兼:動詞,無不具備,無所不用。所愛:指愛惜的心意,愛護的方法。

  所養(yǎng):指保養(yǎng)的方法。

  所以:用來……的方式。

  取之:選擇哪個方面。

  梧:梧桐。槚(jiǎ):楸樹。按:梧桐和楸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材。

  樲(èr):酸棗樹。棘:荊棘,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

  狼疾:同“狼藉”,散亂無序的樣子。狼疾人:指頭腦糊涂無序、做事情亂七八糟的人。

  為:因為。

  適:通“啻(chì)”,副詞,只,僅僅。

  人們都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不過,對一般人而言,很容易被表面的現(xiàn)象所蒙蔽和誘惑,比如,各種感官刺激往往使人沉溺其中,只顧貪圖眼前的享受,而全然想不到可能對整個身心的傷害。好吃懶做的人是如此,瘋狂地追名逐利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儒生的理解:我要明確自己喜歡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本質(zhì)上是什么東西?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