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馬不停蹄
青辰直接把從第一周到昨天的視頻全都過了一遍,幾乎每天的都錄了一段。
李巧榮實在有些忍不住了,直截了當?shù)膯枺骸扒嗬蠋?,就算徐冠軍上課不聽講,您不許說說他嗎?”
青辰暗想這家長是要撕破臉,不過他早有準備,直接硬剛。
“說他?我平均每節(jié)課要提醒他兩遍認真聽講,不要玩手里的東西,這還不夠嗎?”
李巧榮被問的啞口無言,想說什么,卻又被堵在嗓子眼里。
青辰見那邊不說話,這邊也快上課了,接著說:“我不知道平常是誰盯他學習,現(xiàn)在我只需要您和他爸爸有時間來學校一趟,好好看看他上課的狀態(tài),再看看他的作業(yè)。能說的我都說了,這個班里四十二個學生,我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他一個人身上,那樣就是對另外四十一個學生不負責了。先這樣吧,我這第一節(jié)還有課,我就先掛了?!?p> 如果是剛上班的老師,面對這樣的家長,幾乎秒慫。青辰屬于那種比較和氣的了,而且準備充分,換一個老師來,今天這事老師都懟不過。
第一節(jié)課是講《加速溶解》,第二節(jié)課是五班本周的第一節(jié)科學課,還是講《水能溶解多少物質(zhì)》。
《加速溶解》這課也好理解,就是通過一系列實驗和觀察,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加熱、攪拌和碾碎都能加快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
一般情況下,這需要進行三次對比實驗。這節(jié)課的對比實驗就是通過鹽在兩個燒杯里溶解,分析不同情況下對鹽溶解在水中的速度。
對比實驗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二是其他因素都不能有改變。
就比如第一組對比實驗,比較食鹽在不同水溫的水中溶解速度。
這里面水的溫度是變量,一般用常溫水和四十度左右的溫水。
其他條件就是不變量,這包括水要一樣多,放入的食鹽一樣多,食鹽還要同時倒入水中。
實驗不難,關鍵是要講清楚實驗步驟。
這些都不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真正的難點,是教會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只不過青辰覺得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些困難的,而且科學課屬于不考試的學科,學生能夠明白對比實驗中需要改變一個變量就夠了。
所以這節(jié)課上的只能說是中規(guī)中矩,青辰還沒有太多太好的感悟。
有一個詞叫馬不停蹄。
臨下課,青辰就讓學生們站好了隊,下課鈴一打,就帶隊下樓回班,好在實驗室在四樓,教室就在三樓。
中間去了一趟廁所,回辦公室喝了半杯水,又進班催促學生多喝水趕緊去廁所,還不忘四大金剛趕緊改錯題。
其實青辰也知道,就課間這十分鐘,啊不,從實驗室回到教室也就剩下五六分鐘了,就這幾分鐘,根本改不了什么。
只是,這似乎成了老師的職業(yè)病,有錯題不抓緊時間改就是不行。
趕緊去五班,讓五班的學生趕緊站隊,準備上樓。
不是自己班的學生,青辰說話的力度明顯差了很多。
他在門口催了半天,還有好幾個學生就跟沒聽見一樣,該干什么干什么。
不是自己班的學生,青辰也不好說什么,又不能干等著。樓上的實驗室里三班剛剛用過的實驗器材是收拾起來了,可是五班需要用的還沒有完全準備好。
看了看手表,青辰等了那幾個一直慢慢悠悠的學生,表揚了一下已經(jīng)站好隊的學生,直接帶著學生上樓去了。
教室里那幾個一看大部隊都走了,這才趕緊動身,加快了速度。
等到了實驗室,青辰直接把那幾個不著急的學生安排到了教室門口的一張空桌上。
這張桌子是青辰的標配,就是安放那些不聽話的學生的。
你讓我著急,我就以牙還牙。
其實對于不熟悉的班級,老師基本上記不住這些孩子長什么樣子,如果不是青辰死死地看了那幾個學生,還問了班長他們的名字,估計一到實驗室,所有人都坐下了,青辰連找都找不出來這幾個人。
青辰明明白白告訴他們,就是因為耽誤的時間,這節(jié)課得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分發(fā)實驗器材。為了懲罰他們,這節(jié)課他們沒有實驗可做。
早些年,科任老師其實都是在專業(yè)教室等學生來上課,從來不去教室門口接學生。后來考慮到路上的安全問題,這才有科任老師到教室接學生。
每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青辰都十分慶幸自己是個男老師。男老師在小學里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尤其是有一技之長的男老師。
小學里女老師太多,很多學生小學六年都沒見過一個男老師。
男老師板起臉來,比女老師要嚴肅得太多,兩個眼睛瞪起來特別兇,再調(diào)皮的孩子看見了,都要收斂一二。
兩節(jié)課一過,最后一節(jié)課原本安排的是社團時間,但是正式的社團要到下周才上,所以這個時間只能是班主任使用。
青辰也早有準備,他打算從今天起,開始讓學生抄易錯題,美其名曰:錦囊。
因為北郊區(qū)教育部門早就下過紅頭文件,其中一條就是嚴禁教師統(tǒng)一購買學具、文具等學習用品,目的是為了防止教師與校外商鋪勾結(jié),吃回扣。所以就只能讓學生自己去買,老師也省去不少事。
這個文件出來之后,再加上原有的減負的文件,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學生的練習量驟減。
小學數(shù)學想考高分,其中一條就是多練,練的少,見的題型就少,相應題型的思考方式就少。至于形成解題的思維方式,那也非常困難。
小學生,尤其是現(xiàn)在的小學生,課上聽明白是一回事,應用就是另一回事。所有人想的都是聽過就應該會,但現(xiàn)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是最會考試的,相應的,中國人也是最會出題的。從科舉制度誕生起,發(fā)展了近一千五百年的考試,那層出不窮的考試題目,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