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吳漢殺妻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僅次于鄧禹。如果鄧禹是劉秀的蕭何,那么吳漢就是劉秀的韓信。
后世吳漢的名氣卻遠在鄧禹之上,這主要是受益于京劇《吳漢殺妻》的宣傳之故,《吳漢殺妻》也叫《斬經(jīng)堂》,不止京劇,還有很多地戲也有這一劇目,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吳漢殺妻》與史實嚴重不符田漢早己蓋棺定論,他在一篇影評中認為:“這戲只能‘姑妄唱之,姑妄聽之’,若當真作為歷史劇看,則殆不能成立?!?p> 強烈的藝術沖突是《吳漢殺妻》的宣明特點,劇中人物基本上己達到反人性的地步。故事以西漢末年為背景,其實作者真正設定的時期是新朝初年,王莽己登帝位,通過吳漢將劉秀與王莽串在了同一舞臺。
吳漢在劇中身份是王莽的二駙馬,娶王莽之女王蘭英,即王莽的次女王曄,新朝睦脩任,京劇中稱為“南寧公主”為妻,現(xiàn)在職務為潼關守將,潼關是關中平原東邊的主要關隘。
王莽篡漢稱帝,劉秀舉兵復國。劇中可以看出,劉秀已經(jīng)失敗,正在逃亡的路上。王莽挫敗了劉秀的武力復國,但未能擒獲劉秀,于是立下詔書,通告全國,獲劉秀者,受上賞。
劉秀過潼關,被守將吳漢拿獲。劇情從這里開始逐步進入高潮。吳漢作為新朝附馬和守領,自然是將朝庭重犯擒拿歸案。吳母這個時候出場,向吳漢講述驚天大秘密。告以王莽弒君殺父往事,責令吳漢放劉秀、散潼關,殺王妻。這老太婆和王莽的心都大,一個面對殺夫仇人可以坦然迎娶對方女兒,一個是可以還不調查就將女兒許配了出去。如果王蘭英刁鉆潑辣,有著煩人的公主病,殺了也就殺了,觀眾也不會這么惋惜和激憤。關鍵是南寧公主為人溫婉善良,相夫教子,成天為全家誦經(jīng)祈佛。你真要反莽,離了,就算是殺父仇人之女,棄了不就行了嗎?干嗎非得恩愛夫妻撥刀相向。
吳漢沒有反駁,直接提劍就殺向了經(jīng)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王莽遠在天邊,先干掉他女兒再說。怒氣沖沖殺將進去,見到跪拜在佛主前的公主,朝廂相處,恩愛情份不由自主地涌上心頭。舉起的劍軟軟就落在地上,公主正在念經(jīng),見吳帶劍而至,滿臉異樣,知情后奪劍自刎。吳母聞公主死訊亦自縊。吳漢縱火毀家,追隨劉秀而去。
此劇夠反人性吧!當然真實的歷史,吳漢,王莽,劉秀三者沒有如此交集。
吳漢出身貧苦,起點低,從他是二字姓名看不算貧民,新朝曾在縣中當亭長,不是劇中所言的潼關守領。新朝末年,因門下賓客犯法,逃到漁陽郡,在燕薊之地(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市一帶)以販馬為生。更始元年(23年),投奔更始政權,任安樂縣(今北京市順義縣附近)縣令。
劉秀出撫河內時,吳漢認為其有長者之風,是心目中的明君之選,決心前去歸附,臨行前想邀漁陽太守彭寵一同前行,對彭寵分析道:“漁陽、上谷突騎,天下聞名。您為什么不集合二郡的精銳,歸附劉公攻擊邯鄲呢,這是難得的功勞哩?!芭韺欕m然愿意,但官屬都想歸附王郎,當時王郎已在河北自立為王,劉秀此時還看不出足夠的實力。
吳漢辭去后,在路上見到一個儒生,儒生認為劉秀所過之處,郡縣歸心。吳漢便詐為劉秀親筆書信,移檄漁陽,讓儒生交給彭寵,令他把所聽到的話去說服彭寵,吳漢也跟著到漁陽。彭寵深以為然,派吳漢與上谷諸將會師南進。吳漢等人沿途擊斬王郎將帥,終于在廣阿(今河北隆堯縣)追上了劉秀。
來回一折騰,吳漢就從孤身一人前去應聘,變成了帶資入組。
劉秀任吳漢為偏將軍,使其率騎兵圍攻邯鄲,初戰(zhàn)及顯露出吳漢的軍事天賦,攻克邯鄲后,劉秀賜號建策侯。
吳漢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隨后跟隨劉秀南征北戰(zhàn),橫掃河北,針討關東,攻伐隴右,平定蜀地,率軍掃滅劉永、董憲、公孫述、盧芳等割據(jù)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東漢建立后,拜大司馬、廣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