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完民政司之事,王明接下來,自然是要開始重點關(guān)注自已治下的耕地問題了。
而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核查統(tǒng)計現(xiàn)在夔州一帶,到底有多少數(shù)量的田地,其中上中下各田,大致有多少,拋荒的田土又有多少可用。
這個問題,自然是由新成立的農(nóng)政司來解決。
在王明的安排下,因為原先的后勤司已改組成為財政司,故財政司司長自是由原后勤司司長彭永春擔任。而這農(nóng)政司司長一職,則由原后勤司副司長董四民擔任。
此司成立后,王明亦給其配備副司長一名,另安排了二十余名生員,作為辦事文員。
董四民接受任命,自是率領一眾手下,立即開始核查。
十來天后,農(nóng)政司司長董四民,回到太子府邸稟報。
“稟太子,在下已核查過夔州之處的全部田地畝冊,據(jù)畝冊記載,包括建始縣等處在內(nèi),總共有可用耕地二十三萬畝,其中畝產(chǎn)稻谷一石半以上的上田,有五萬畝,畝產(chǎn)八斗以上的中田,有八萬畝,余下的十萬畝,皆為畝產(chǎn)五斗以下的下田。另外,因為戰(zhàn)亂拋荒無人耕作的田土,大部皆為下田,其數(shù)量為十五萬畝,大致分布于……”
董四民侃侃而談,向王明一一稟報,讓卻讓王明不覺皺起眉頭。
“不會吧,夔州之地,好歹是川東首府,為何卻只有這么點可用耕地?”王明聽完的匯報,心下卻是大生疑惑。
王明先世看過明史,他記得,在江南一帶,啊怕是一個平常的縣里,上百萬畝耕地乃是尋常之事。卻沒想到,這夔州一帶的自己治下,比起一個江南的縣來說,大了數(shù)倍不止,竟只有二十三萬畝在用耕地,加上拋荒的十五萬畝,總數(shù)亦只有三十八萬畝地,實是少得可憐。
仿佛看出了王明的疑惑,董四民急急解釋道:“太子有所不知,我夔州地界,地處東川,山多地少,向來是貧瘠之地,斷不可與江南湖廣等地相比。要知道,夔州之地,相比川東的巫山,大寧等處,卻還是豐饒得很觀。這般耕地數(shù)量,卻還算可觀了。”
聽董四民的話語,王明不覺陷入沉吟。
他知道,董四民所言,其實亦是實情。
這川東一帶,自古地狹民貧,耕地不足,卻是歷朝歷代的一貫傳下來的問題。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在當?shù)氐牧骺軇萘?,才會因為錢糧的原因,難以坐大,即便最后合并成了夔東十三家,最終亦因為發(fā)展乏力,被滿清各個擊破。
而且,這川東一帶,非但耕地數(shù)量不足,其肥力亦是十分有限,要知道,在江南一帶,畝產(chǎn)二石稻谷的田土,亦屬中田,要畝產(chǎn)3石以上,方為上田。而在川東,則是砍去一半,有一石半的產(chǎn)出量,便為上田,這兩廂對比,如何不讓人感慨。
而現(xiàn)在,自己終于也要面對這樣的局面了。
“太子,在下所說的田畝數(shù)量與畝產(chǎn)糧額,皆是先從田土畝冊查核,再派了手下生員去親自核查,絕非信口虛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實一番?!倍拿褚詾橥趺餍南虏恍牛s緊又說了一句。
“四民,你想多了,孤讓你當這農(nóng)政司司長,自是會相信于你。只是孤在想,若是夔州一帶,土地面積如此有限,想要供養(yǎng)更多的軍兵百姓,積聚更大的實力,卻是困難之事啊?!蓖趺髂恳暣巴猓p聲嘆道。
房間之中,一時一片靜默。
最終,還是王明又開口問道:“那現(xiàn)在,這些耕地,又是何人據(jù)有呢?”
董四民一愣,立即回道:“據(jù)在下了解,北欒河一帶,現(xiàn)在夔州一帶,這五萬畝上田,已基本被地主富紳們瓜分。另外約有一半以上的中田,亦為地主所占,僅有余下的中下田,為當?shù)刎毧喟傩崭?,其每家田畝數(shù)量,約為數(shù)畝之數(shù)……”
聽完稟報,王明心下,又是莫名暗嘆。
原來在自已的治下,光地主們占有的土地就有近十萬畝,且均是上田與中田,等于是說,夔州一帶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們的手中。
要知道,在明朝,地主士紳有許多特權(quán),最大的特權(quán),便是可以憑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紳優(yōu)待政策,少交稅甚至不交稅。
甚至在同樣的解銀稱兌時,還有所謂的紅白封制度,地主富紳所用的紅封,比普通民戶所用的白封,能少許多的火耗雜費。
也就是說,這些地主士紳,占據(jù)了膏腴肥田,卻對國家?guī)缀鯖]有貢獻。支持國家財賦稅收的,不是這些富裕有錢的地主階級,卻是在生存線上的辛苦掙扎的平民百姓。
這種極其不合理的情況,貫穿了明朝始終,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的雍正時期,在雍正強迫官紳一體納糧后,地主富紳階層,才開始真正承擔國家稅收。
王明眉頭深皺,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辦?
要改變這種狀況,莫非,要學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還是提前借用雍正之法,來個官紳一體納糧?
王明反復考慮,卻并不想這么做。
要知道,這年頭,這樣的地主士紳階層,在大明帝國的鄉(xiāng)鎮(zhèn)一級中,數(shù)量龐大,地位穩(wěn)固,乃是國家政權(quán)柱石一般的存在。這些人,上可交往官僚階級,下可施壓普通村民,在這個皇權(quán)不下鄉(xiāng)的時代里,他們還徹底掌握了基層語話權(quán),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上傳下達機構(gòu)。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后世那種粗暴的做法,強行剝奪他們的土地和權(quán)益,無疑會硬生生將這個階層,徹底推到自已的對立面。王明相信,如果自已這么做的話,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畢竟憑一已之力,無法與整個帝國的地主士紳階層對抗。除非自已勢力強大到不可捍動,方可再加以改造。否則這樣做的話,無異以卵擊石。
這個涉及帝國根基的深層次問題,王明認為,只可循序漸進,緩緩圖之。
而他能做的,便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迫使這些地主們,交納錢糧,以供公用。
這種手法,后世稱其為,交保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