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的漫罵,弟弟妹妹的嘲笑聲中,錯兒長到了二十歲。
錯兒進了工廠當了工人,每月除了買衛(wèi)生紙的幾毛錢外所有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上夜班的補貼等等都必須上交家里。
看著小姐妹們自由快樂地生活,錯兒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
于是,她嫁給了一個老實巴交的同事。
現(xiàn)實并沒有錯兒憧憬的那么美好,婆家有兩個挑是非的姑子,還有一個惡婆婆。好在丈夫?qū)λ€不錯,日子倒也過得下去。
很快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錯兒和丈夫雙雙下崗,兒子還要上學。
錯兒在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出生錯了,連累到身邊的人。她因此變得更勤勞,她托人弄了一個餛飩攤子在車站旁邊賣起了餛飩,因為錯兒為人實在,又有一手好的廚藝,她的餛飩攤子收入競比之前上班時高出許多。她天不亮就起床買菜做飯,然后出攤。晚上七八點鐘回家,和面搟面皮剁餡準備第二天的材料,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辛苦付出也有了回報,錯兒手里有一干多塊錢做存款,日子總算過得下去了。
這天,錯兒一如既往地擺攤。父親來到攤前,很小心地對錯兒說:“你弟弟大學畢業(yè)要結(jié)婚女方家里要一千塊錢彩禮,家里拿不出來,你能不能出點,就算弟弟結(jié)婚你送的禮好不?”
一千塊錢沒有了……
此后,娘家,婆家層出不窮的有事。
每當錯兒反抗的時候,父親總是很有理地教育她:“父母,公婆都是長輩,沒理你也要借出三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