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背信棄義
交代完公事,栗腹果然勸燕王伐趙:
“臣這次赴趙,了解他們經(jīng)過長平和邯鄲兩次大戰(zhàn)役后,國內精壯傷亡殆盡。
所余大多是老弱病殘,元氣大傷,短期內難以恢復。
目前,又逢平原君新喪,廉頗已老,正處于青黃不接之時。
何不趁此機會攻打趙國?
就是滅不了他們,也能擴展幾百里疆土,燕之中興有望啊!”
燕王喜聽了當然很興奮,不過也有畏忌:
“信陵君尚在邯鄲,能容許嗎?”
栗腹輕蔑地一撇嘴:
“您還真拿他當個人物看吶?
如今已是被驅出國的庶民,再休想從魏偷得一兵一卒,誰還聽他的?
雖說給趙國幫過忙,也無非是鷹犬,有用時受尊寵,一旦狡兔死,沒把他烹了就不錯。
他姐夫在時大家看面子還有點兒照顧,如今平原走了,他自身尚且難保。
還有心管別人的閑事兒?”
聽說信陵君不能管了,燕王喜的膽子大了,立即召集大臣們研究伐趙。
不料,大臣們的態(tài)度并不積極,昌國君樂間認為:
“趙國民眾多經(jīng)戰(zhàn)爭鍛煉,現(xiàn)在兵力雖然少,但戰(zhàn)斗力仍很強,李同率百人就敢入數(shù)十萬敵的秦營;
廉頗人老刀不老,武藝高、經(jīng)驗豐富,在軍中素孚眾望。
又有李牧、龐煖為副,與趙戰(zhàn)很難取勝?!?p> 燕王喜撅起肥厚的嘴唇:
“他趙國還有多少人馬?
充其量不過十萬吧?
我用兩倍,不,三倍的兵力還打不敗他?”
樂間一皺眉,但想了想還是換個說法:
“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不是單純由兵力多少來決定?!?p> 燕王喜煩了:
“沒聽說三個還打不過一個,你拿我當小孩子哄???
我懂!你是顧慮你父親的墳墓在趙國,所以一再阻撓。”
樂間紅了臉:
“臣盡忠于燕,非出私心,反為大王所疑,既如此,惟命是從!”
將軍將渠性情耿直,見樂間勸不住燕王,干脆把大家的意見挑明:
“昌國君說的不錯!
您剛剛派人贈金與趙王重申兄弟之好,轉過身就又要攻打他?
無信無義之師,再多也打不了勝仗。
請大王三思?!?p> 栗腹哼了一聲:
“什么信、義?誰打贏了誰就最‘信義’!
夫建大業(yè)不可拘小節(jié),自古稱王稱霸的,有幾個不背信棄義?”
這下子可把群臣惹火了,大家不敢罵燕王,矛頭一起指向栗腹:
“你說的這叫人話?信乃為人之本,人而無信,豈為人乎?”
“狗還講義氣,你連狗都不如!”
……
栗腹肚子里沒料,全靠史喬所教。
原來的貨賣完了,史喬卻沒告訴他怎么對罵,只得偃旗息鼓,躲到燕王身后;
燕王也自知理虧,不好意思強出頭去替栗腹遮風擋雨。
所以,二位主戰(zhàn)派雖然大權在握,還不敢一意孤行。
正在猶豫不決時,忽然秦國張?zhí)苼碓L。
先遞交了秦王關于“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倡議書。
然后又拜見了相國栗腹,送上秦王贈給的一份厚禮。
但最讓栗腹興奮的還是張?zhí)仆嘎兜囊粋€秘密:
“秦王的‘和平共處’,只對燕、齊友邦。
與趙的仇恨卻片刻未忘,如果燕能與秦聯(lián)手……”
栗腹連夜進宮求見燕王喜,再次鼓動對趙戰(zhàn)爭:
“將渠與信陵君莫逆之交,樂間怕自己家人吃虧,所以都堅決反對伐趙。
其實用三比一的兵力作戰(zhàn),絕勝無敗。
現(xiàn)在如果姑息,給趙留下恢復的時間,等其力量再度強大后,難免不侵擾燕國。
這年頭對誰也不能完全相信,我們不能養(yǎng)虎為患。
秦趙之仇,已成不解,燕若攻趙,必能使燕秦友誼上升一個檔次。
有了秦的支持,您就可以像昭王那樣再次雄視天下啦!”
這個遠景確實很美,但如果燕王喜能透視到更遠的未來:
因為自己的兒子派荊軻去刺秦王,而被迫親手砍下太子丹的人頭向秦求和,終不免身死國滅亡時,又將如何之想?
現(xiàn)在的燕王喜終被栗腹吹昏了頭,決定對趙宣戰(zhàn):
派卿秦率十萬軍攻占代郡,從后側威脅趙國;
栗腹與樂間帶十五萬直搗邯鄲;
自己和將渠以十萬軍居中做接應支援。
不想,將渠竟敢拒不受命,出發(fā)前又抓住燕王的馬轡頭勸阻:
“此行必定損兵折將。
大王一定要戰(zhàn)也不能親臨前線,以免兵敗時受到驚嚇,有損國威?!?p> 燕王大怒,奪過左右的矛朝將渠刺去:
“我還沒出征你就先說敗,誠心找晦氣!”
幸虧左右把將渠推倒,才沒受傷。
將渠撲在地上放聲大哭:
“大王,我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您!臣不讓您出戰(zhàn)是一片衷心啊!”
燕王喜一揮手:
“把他關起來,等寡人得勝歸來后再處置他!”
消息傳到邯鄲,趙國上下,人人憤怒,紛紛表態(tài)要狠狠地教訓燕人!
但是信陵君卻意識到燕趙之戰(zhàn)勢必破壞各國的“合縱”關系,打算只身去見燕王,說服他退兵。
廉頗卻不同意:
“他們以為趙國好欺負,已經(jīng)利令智昏,竟然違背慣例,連個理由都不找就發(fā)動戰(zhàn)爭!
跟這種渾蛋沒理可講,您講什么理他也聽不進去。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痛揍他一頓,把他打疼了他才能清醒!”
信陵君想想,廉頗說的也有道理。
如果不是顧全大局,從心里說,自己更愿意去教訓一下這種持強凌弱的小人!
不過他也擔心:
“聽說燕王發(fā)兵三十五萬,您能拿出多少迎敵?
要不我傳信各國請求支援?”
趙王算算,能夠迎戰(zhàn)的只有五萬,不免憂心忡忡:
“那就麻煩公子……”
廉頗一揮手:
“五萬足矣!惟有不靠外援打敗挑釁,才能重振趙國之威。
主要是讓秦國不敢生覬覦之心,否則后患不斷?!?p> 信陵君拍案而起:
“老將軍說得非常正確,人必先自信自立,方能不敗不辱。
無忌欽佩之至,愿率三千弟兄為前驅!”
廉頗掀髯大笑:
“殺雞焉用割牛刀?
人心可用,這種跳梁小丑有我和李牧就足以對付。
只請公子坐鎮(zhèn)邯鄲協(xié)助龐煖,以防秦軍乘虛而入,我就沒有后顧之憂啦!”
老頭子只管說大話,趙王卻實在不放心:
“三十五萬,七比一呀,還分成幾路,稍有疏忽,您就會讓人家包成餃子陷兒??!”
廉頗卻胸有成竹:
“大王不必擔心,燕軍雖眾,但勇謀善戰(zhàn)的都持反對態(tài)度,士氣低落;
栗腹鄙而無謀,卿秦一勇之夫,都不是能打勝仗的角色。
臣以三萬軍迎擊栗腹主力,李牧只以二萬人便能破卿秦。
燕王那十萬只是瞧著好看,毫無用處。
但為了烘托聲勢,大王可下令盡征十三至六十的男丁,全國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
燕軍不知虛實,只聽說我人多勢眾就膽戰(zhàn)心驚。
只是昌國君樂間非同一般,臣手中已無人能敵,不得已要請武襄君出馬了。”
樂乘自幼喪父,由樂毅撫養(yǎng)成人又隨樂毅奔趙,所以他被封為武襄君。
跟樂間就是親兄弟。
不是自夸,他認為就是廉頗也未必能勝樂間,所以廉頗說的是實情,并非有意難為。
但讓親兄弟兩個在戰(zhàn)場上刀槍相見,這老小子也未免有點兒太損了吧?
然而,這是軍令,面對國家存亡,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樂乘低下頭輕輕地應了一聲:
“是!”
廉頗此時確實沒想什么個人恩怨,只在想戰(zhàn)爭的發(fā)展進程:
“只要樂間能被絆住,臣擊栗腹易如反掌。
燕軍一敗即潰,臣必能乘勢直搗薊京,將燕喜獻俘于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