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到,金山寺諸僧眾接旨!”
大隊兵馬團團圍住金山寺,一名太監(jiān)捧著圣旨喝道。
以法明為首,上百名僧人被帶了出來,站立在大雄寶殿前的廣場上。
“大唐皇帝有敕: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
今天下安定,卻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于土木之功,奪人利于金寶之飾,遺君親于師資之際,違配偶于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shù),皆待農(nóng)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云構(gòu)藻飾,僭擬宮居,晉、宋、梁、齊,物力凋瘵,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
朕常感痛澈心骨,何日忘之,故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自敕達之日起,斷佛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并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什么?”
法明渾身劇顫,面色大變!
滅佛,居然是滅佛??!
數(shù)百年間,東土已經(jīng)有過兩次滅佛,這又來第三次。
“法明長老,哦……不,法明夫子,還不領(lǐng)旨謝恩?”
太監(jiān)陰測測的笑道。
別看法明是人仙,具備大法力,但也由此可以感受到圣旨上傳來的天道威壓,李治下的旨,代表天道權(quán)限,他若違抗,就是悖逆天道,怕是一身道果都會被削落。
“誒!”
法明痛心的捶著胸口。
“去!”
太監(jiān)也不逼迫他,轉(zhuǎn)頭望向寺院,眼里充滿綠光,又一揮手。
大隊兵甲一涌而入,抄查緇財,僧侶則另行造冊,勒令還俗。
因陳萼為法明求情,李治并未為難,他只是失去了金山寺主持的身份,不能公開傳播佛法,也不能再祭拜各路佛陀菩薩,眼見事情已經(jīng)無法挽回,索性快步下山,尋到一無人處,駕起云朵,繞著大唐飛了小半圈。
發(fā)現(xiàn)處處滅佛,無數(shù)僧尼被趕出寺廟,數(shù)不清的良田被沒收,婢仆佃農(nóng)登記為在冊人口,甚至有激進的,把佛陀菩薩的金身砸碎,架起鍋來,融為金銅汁水,鑄造銅錢元寶。
“菩薩,怎會如此?”
法明悲呼一聲,再也看不下去,調(diào)轉(zhuǎn)云頭,飛向南海紫竹林。
“弟子法明拜見菩薩!”
法明在紫竹林外面高聲叫喚。
木吒出來道:“請長老進來用茶,菩薩稍后便回?!?p> “請問行者,菩薩去了哪里?”
法明問道。
“西天靈山!”
木吒的神色有些凝重。
“有勞行者了!”
法明合什,快步跟隨入內(nèi)。
此時的靈山,氣氛一片凝重,如來佛祖高踞上首的蓮花寶座,四大金剛、五方佛、八大菩薩、十大弟子、十八羅漢、十八伽藍、二十諸天濟濟一堂,其中好些羅漢全身涂滿金粉,擺出兇惡而又古怪的姿勢一動不動。
如來佛祖沉聲道:“汝等既來,想必已知東土滅佛之事,如何看待?”
普賢菩薩問道:“請問佛祖,此事因何而起?”
如來已經(jīng)掐算過了,但事涉陳萼,有道德面板代為遮掩天機,事件模模糊糊,只能用人間的方法推算,最終和辯機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當然,如來不會承認自己算不出來,磨棱兩可的嘆了口氣:“前不久,長安辯機與高陽公主私通,此案牽連甚廣,計有近千人被殺,佛門名聲也被敗壞,此為東土滅佛之因,而大唐承平十余年,佛門積攢大量財富,惹人眼饞,此為滅佛之緣,又當今大唐天子曾被拘了魂魄往地府恐嚇,心生怨恨,故起滅佛之意?!?p> 幾個菩薩的神色都不大自然,佛門很多事情,佛并不直接插手,往往是菩薩搗鼓出來的,而如來的言辭中,隱有把佛門風紀敗壞的責任算在了菩薩頭上。
普賢又問道:“佛祖,靈山該如何處理此事?”
如來悠悠道:“上一個元會,佛陀在涅槃之前,最后一個弟子須跋陀因晚年出家,在佛滅時向眾生宣說,佛陀生前制很多戒,感到煩擾,佛滅就可解脫,正其時,迦葉路過聽見,深感佛理被人誤解,認為有必要招開結(jié)集法與律的會議,故此有了《大般涅槃經(jīng)》。
經(jīng)云:諸比丘不應(yīng)畜養(yǎng)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養(yǎng)如是等不凈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qū)令還俗,不知我佛門弟子尚有幾人記得此經(jīng)?”
“這……”
滿堂的佛陀羅漢均是垂首不語,心中略有羞愧。
觀音卻是柳眉微擰,她感覺如來話中有話,再與其余幾個菩薩交換了個眼色,均是神色微凜。
果然,如來又道:“因緣糾纏,我佛門有此一劫,但世間事潮起潮落,并無定數(shù),此劫過后,或會迎來涅槃重生,直至劫來,諸弟子應(yīng)反省思過,修持自身?!?p> “謹遵佛祖法旨!”
菩薩羅漢們紛紛起身退去,留下如來佛祖與五方佛相視一眼,同聲誦道:“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wù)撸ぐl(fā)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p> 出了靈山,幾尊菩薩聚在一起,文殊合什道:“南無阿彌陀佛,要變天啦!”
大勢至菩薩也道:“金蟬子功德加身之時,便是天變之日!”
目前佛門的格局,有利于菩薩,因佛陀證了圓滿,不假外求,轉(zhuǎn)而向內(nèi)求索,菩薩則未證得圓滿,愿心尚未了結(jié),需要常駐人間,因此佛門的功果幾乎都是菩薩來做,人間也以供奉菩薩為主,菩薩吃香油錢,獲得了大量利益,導致佛陀幾乎收不到香火。
雖然菩薩掙來的香油錢相當一部分都上交給了佛門,可佛門和人間的道理是一樣的,誰當家,誰掙錢,誰就有話語權(quán)。
菩薩掙錢多,對佛門的貢獻大,致使很多不受世人供奉的佛陀在地位上被漸漸甩了開來,佛門幾乎是由菩薩當家。
很明顯,如來佛祖看到了這個危險的變化,但是佛門對外示以團結(jié),以武力奪權(quán)是不可能的,因此李治滅佛就是送上門來的機會,如利用的好,可以打壓菩薩們的勢力,將佛門重新納入佛陀的掌控之下。
故而佛祖搬出了源于上個元會的大般涅槃經(jīng),引經(jīng)據(jù)典,把名份大義拿在手上,菩薩們也想到此點,卻一籌莫展,觀音的心里更是煩躁。
佛門在東土大唐的利益,以她居多,她的寺廟,遍布大唐,滅佛的損失也數(shù)她最大,不過她仍是道:“西行取經(jīng)不容有失!”
“不錯!”
普賢菩薩點了點頭:“悟空那里,還須加把勁??!”
觀音明白普賢的意思,悟空在取經(jīng)中并沒有起到預料中的作用,不僅在四圣試禪心時,向觀音出手,而且五莊觀之行非但一絲功果沒撈到,還因打死了人參果樹,被天道降罪,因果孽緣又深了些。
念及于此,觀音道:“金蟬子此世生父陳萼愛兒心切,取經(jīng)路上多次出現(xiàn),貧僧懷疑,此人或是阻撓悟空成道的關(guān)鍵人物?!?p> “阿彌陀佛~~”
地藏王菩薩喧了聲佛號道:“貧僧與陳狀元有一面之緣,就由貧僧與他說說,或能賣個面子與我。”
“有勞地藏王菩薩了!”
眾菩薩合什為禮。

酥酥麻麻
謝謝好友不懂她棏薆的兩個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