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流浪者和薄荷味少女之【流浪者篇】
【流浪者篇】
“老板,一份蛋炒粉、一串饅頭不用炸?!?p> 正忙著揮舞鍋鏟的夜宵攤老板抬頭,看向面前點單的青年“不炸的饅頭是冷的,你要吃這個?!?p> 青年“嗯”了一聲,依舊是清冷的聲音。
“行,那先給你上冷饅頭,炒粉還要等下。”
青年背著鼓鼓囊囊的黑色旅行包,手上提著一個電腦包,走向夜宵攤最尾端的位置,腳邊是一只亦步亦趨的中華田園貓。從青年坐下的正面視角往前,是少女的側臉,在燈光下一手拿著香煙正在寫字。
青年拿起端上桌的饅頭,一口一個的小饅頭白嫩嫩的,串在竹簽上很是可愛。他掰成小塊,一塊塊喂給守在腳下的貓。貓低下頭慢條斯理地進食,吃完一塊便抬頭看向青年,像是在示意投喂。青年摸了摸貓的頭,接著喂食。
回到青旅,青年簡單洗漱后拿著電腦上了旅館天臺。天臺布置有玻璃休閑區(qū),方便客人休憩娛樂。最近本就是旅游淡季,今天又是周日,天臺上除了在電腦面前辦公的青年之外,并沒有其他人。夜空中依稀散落著幾顆星星,星光微弱得像是搖曳的燭火,淹沒在溫柔的夜色中,無知無覺。顯示屏的光亮照映出青年的面容,屏幕上是這一整天拍的照片,取景的視角顯然比平常要低。井蓋上的落下淺淺一層殘葉,一只黑貓正緩步經(jīng)過;一只雜毛貓從花壇的灌木叢中探出頭,嘴里咬著一截火腿;一只瘦弱的小橘貓的身影……
本來是打算隨便走走,并沒有拍攝任務在身,也沒有特定的拍攝主題。但無意間看見一只流浪貓后,便下意識地去安靜的角落閑逛。不知不覺,取景框就一直跟著這流浪者的身影。
流浪貓不管是被拋棄,還是走失,又或是本就出生在母體流浪的途中,它們始終淡然面對饑寒、面對不確定的陌生人。流浪的動物大多是獨行者,或是因為這偌大的城市流浪的生命太少以致于相遇的幾率偏低,或是因為獨行是流浪的同義詞。青年專注地看著屏幕里的流浪貓,像是要穿過靜默的目光,將自己的靈魂透過攝入這無牽無掛的流浪者的身影。
寫好下周的日程計劃同步至手機后,青年關上電腦。他閉眼躺在身后的沙發(fā)上,感受著微微涼的夜風,想起在夜宵攤遇見的那只貓,吃完饅頭后蹭了蹭他的褲腳,然后瀟灑地鉆進路邊的灌木叢。那瀟灑轉身離去的速度,讓人不難猜想,這個夜宵攤該是它固定“覓食”的地方。像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咖啡館,被催婚的大齡男女,率先離開后便是完成了這周的任務。
不同于友人那只領養(yǎng)的寵物貓“想要吃的”時賣萌撒嬌的眼神,它像是篤定你會喂食,僅僅只是看向你,清澈的瞳孔顯露出柔軟的目光。友人曾說,其實多數(shù)流浪貓并不會對喂食的行人產(chǎn)生依賴,做出追隨步伐的行為。怕生,恐懼二次傷害,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對于像是那只在夜宵攤遇見流浪貓而言,可能獨行才是它們生活的意義。青年是某圖片網(wǎng)站的主創(chuàng)人員之一,圖庫的三分之二是商用圖片,余下三分之一獨家攝影作品,僅用于線上流浪和線下攝影展,不授予版權使用。網(wǎng)站的主要受益來自商用圖片授權,線下攝影展是限額免票。得益于近兩年國家對版權問題治理頗有成效,原創(chuàng)攝影圖片網(wǎng)站的前景倒是愈加明朗。
網(wǎng)站的辦公場所在合伙人之一所開的沿海一家民宿中。幾個年輕人,繪畫、攝影……或改變或記錄著光影流動的軌跡。手中的畫具、手繪板和電腦,是他們夢游世界的坐騎。屏幕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備份的聊天記錄,見證了無數(shù)次甲乙方之間的博弈。
因為要為網(wǎng)站上的攝影展版塊籌集作品,青年除了在網(wǎng)上尋找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和攝影者,他個人作為攝影愛好者每年會花半年外出采風。去年他一個人背著攝影器材,在東北三省待了整整六個月。暫且不看鏡頭里的冰雪世界,單是東北美食,就足以讓他心甘情愿流浪在東北最冷時節(jié)里。那半年的采風成果,除卻記錄冰雪風光,余下四分之一的內(nèi)存都是鍋包肉、大骨棒、凍梨、酸菜餃子、東北燒烤……東北美食對于南方人的吸引力,從定格的畫面中就可看出。
今年的采風安排在了5月至10月,地點定在江浙一帶和川渝地區(qū)。此時的青年正在江浙的某個城市流浪,此地的沿江風光、江南古鎮(zhèn)、煙雨畫橋和漁舟唱晚等都是攝影者常常尋找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