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衛(wèi)郎君

第八十一章 懵逼的衛(wèi)元

三國衛(wèi)郎君 隔壁陳老二 2034 2020-04-07 22:28:06

  “這如何使得,華前輩與盧幽州師出同門,衛(wèi)元一向師事盧幽州,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豈敢僭越。”

  華歆是盧植的師弟,與管寧、邴原三人,被稱為當世一條龍,華歆是龍頭,歷史上是曹魏的重臣,一直到魏明帝時代,官至太尉。

  三國志里對他評價很高,是個清白如玉的名士,可在三國演義里,被寫成是趨炎附勢的小人,還留下管寧跟他割席絕交的故事。

  互相謙讓后衛(wèi)元延請五人進府,擺開宴席招待,華歆為衛(wèi)元介紹其四位朋友道:“東海王景興、吳郡顧元嘆、潁川陳長文、廣陵陳季弼。”

  衛(wèi)元聞言大喜過望,這都是天下名士啊,王朗王景興,著名的經(jīng)學家他的孫女是司馬昭的皇后,司馬炎的母親。

  顧雍顧元嘆,唐朝人評為魏晉八君子之一,孫吳的重臣,也是衛(wèi)元的師兄,只是他沒見過真人,他是蔡邕的學生,黨錮之禍時,蔡邕避禍江東時收下的弟子。

  陳群陳長文,這位不用說了,九品中正制的創(chuàng)始人,大漢道德典范陳寔的長孫。

  陳矯陳季弼,魏文帝的尚書令,以正直清正聞名于世。

  這些人都是大才,一起來拜訪自己,衛(wèi)元豈能不高興,趕緊起來跟大家見禮,可這剛剛見完禮坐下,就見沮授和辛毗匆匆跑來大將軍府。

  “主公怎能不經(jīng)我等商榷,就匆匆寫下如此詔令啊,這事要惹得清議沸騰啊。”

  衛(wèi)元正高興呢,這一大盆涼水潑的,讓他愣愣的問:“公與,佐治,兩位先生這是怎么了?咱們不是說好了嗎,唯才是舉???”

  “不對主公!”

  辛毗臉孔都紅了,脖子上青筋暴出來,大聲叫道:“主公說的舉賢才,但這詔令卻是唯才是舉,這是根本的不同?!?p>  “啊!這不一樣嗎?”

  衛(wèi)元驚愕的望著他兩,沮授苦笑道:“佐治冷靜一些,主公不是故意的,他是真不懂其中的區(qū)別?!?p>  辛家是冀洲豪強,但辛毗支持衛(wèi)元改革,撬豪強的根基,這一點衛(wèi)元知道,故而對他的氣憤有些摸不著頭腦。

  沮授嘆了口氣說:“主公,舉賢才咱們是說不看出身,無論是豪強還是寒門,有才能咱們都提拔是吧?!?p>  “對呀,說好的呀?!?p>  衛(wèi)元委屈的看向辛毗,可被他瞪了一眼,只好訕訕的看向沮授,只見他搖頭苦笑道:“唯才是舉說的不僅是身份,連私德都不看了,才叫唯才是舉呀?!?p>  “呃!這…這這……”

  衛(wèi)元這才明白,自己干了一件大錯,曹操的求賢令是十幾年后發(fā)的,那時候大漢道德體系幾乎崩壞了。

  建安十五年,曹操發(fā)布求賢令,這時候已經(jīng)是三國鼎立了,兩年前的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三國的格局,同樣也摧毀了東漢人的價值觀。

  那時的漢人思想上出現(xiàn)嚴重的兩極分化,一種是消極避世的清談,大講玄學,不再關(guān)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這思想一直延續(xù)到兩晉南北朝,甚至影響到兩千年后。

  另一種則是徹底摒棄道德觀,轉(zhuǎn)而向?qū)嵱眯园l(fā)展,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背地里你多無恥都沒關(guān)系,只要你有才能。

  曹操在這時候拋出求賢令,宣揚唯才是舉是有民眾基礎(chǔ)的,故而遇到的阻力不會太大。

  可現(xiàn)在不是啊,雖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崩壞了,但畢竟大部分人還是堅守著原本的道德體系,衛(wèi)元這是在挑戰(zhàn)全天下啊。

  大漢朝之所以強悍,外敵永遠無法打倒它,憑的正是人心的凝聚力,看似最無用的道德觀,在制約著人們心生惡念,產(chǎn)生一種大漢民族的優(yōu)越感。

  而正是這種民族優(yōu)越感,讓民眾在遇到外敵時會擰成一股繩,極少產(chǎn)生漢奸,因為外敵在漢人眼里都是下等人,我高高在上的大漢人,怎么可能會去當下等人的奴才。

  東漢開始,光武帝劉秀為了表彰,在王莽篡漢時,表現(xiàn)出堅貞不屈的士人,大力宣揚道德觀,造成整個東漢,人人以道德高尚為崇敬的對象,摒棄那些有才無德的人。

  從此東漢人以私德為美,社會風氣大為振奮,這是國人歷史上僅見的朝代,因為這時代絕大部分人都有羞恥心。

  司馬光說過“三代以來,風俗以東漢最美?!?p>  三代是儒家標榜的圣王時代,誰也不清楚當時的真實情況。

  但漢代的史書,是被后世公認的,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不至于不要臉的美化統(tǒng)治者。

  而且漢代的史書不是下一個朝代人寫的,正是本朝人所寫,從司馬遷到班固,都不是那種怕死而不敢言的人。

  后人能從漢代史書中看到,大致上不會相差很多的歷史真實,故而漢史是基本可信的。

  而能被儒學最昌盛時代的司馬光盛贊,可見東漢人注重私德,已經(jīng)是后無來者的地步了。

  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者!”正是出自東漢名臣楊震的嘴里,不欺暗室,慎獨的觀念,深入東漢人的骨髓里。

  陳寔的一句梁上君子,讓小偷羞慚,因為小偷也知道自己道德敗壞,刺客去刺殺劉備,竟然因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劉備道德高尚,下不了手自己逃亡。

  林林總總,這種以私德感化別人的故事,在東漢很多,不僅說明感化別人的人崇尚道德,也說明了,那些小偷刺客,販夫走卒都具備羞恥之心,這才是司馬光說的風俗之美。

  衛(wèi)元這一句唯才是舉,是打破了東漢兩百年,人們固有的價值觀,不招人恨是不可能的,難怪辛毗會氣的面紅耳赤。

  現(xiàn)在他傻眼了,詔令已經(jīng)發(fā)向全國了,不可能廢除,這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為政者,最忌諱朝令夕改。

  不能貫徹的頻繁政令,會讓民眾無所適從,從而讓朝廷失去公信力。

  沮授只能苦笑,看了看辛毗說:“佐治可有良策?略微增補汝覺得如何?”

  辛毗這時也明白了,自家主公不是有意的,而是腦子突然抽筋了,還能怎么辦,只能亡羊補牢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