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河
神話傳說中地府的界河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死之后要過鬼門關(guān),經(jīng)黃泉路,在黃泉路和冥府之間,由忘川河劃之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黃色,里面盡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蟲蛇滿布,腥風撲面。忘川河上有奈何橋,奈何橋邊坐著一個老婆婆,她叫孟婆,要過忘川河,必過奈何橋,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就過不得奈何橋,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生轉(zhuǎn)世。
中文名
忘川河
位置
黃泉路和冥府的分界
來源
神話傳說
河上建筑
奈何橋
來源
具體位置所在:
一說在山東泰安,該河源于泰山,流經(jīng)SD省TA市區(qū),將泰安城區(qū)一分為二,名為奈河。
來源出處: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奈河一名的出現(xiàn),與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觀念有關(guān)。《后漢書烏桓傳》:“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又《許曼傳》:“自去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請命?!霸跂|漢末年佛教傳入后,其地獄觀念就直接借用于泰山主生死觀念。
有的僧人在譯經(jīng)時就干脆把“地獄“譯為“泰山“。例如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jīng)》卷七:“聞泰山湯火之毒、酷裂之痛,餓鬼饑饉積本之勞,畜生屠剝割截之”此處的“泰山“就是“地獄“。
《分別善惡所起經(jīng)》:“四者死后,魂魄入泰山地獄中考治數(shù)千萬毒,隨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與地獄合二而一。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余里,至一水,廣不數(shù)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币蚝由嫌袠?,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
橋下血河里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游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
若到陽間,切須傳!《山東考古錄。辯蒿里山》說“自晉陸機《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內(nèi)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鬼伯之祠矣“,顧氏指出泰山治鬼的這一流變是很正確的。
這一名稱的最早出現(xiàn),集中于唐代,敦煌文獻書所存《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場面。
可見在古代民眾意識中,奈河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jīng)之路。而奈河觀念的形成,至遲不會晚于初唐。
另一說在重慶豐都。
來源出處:《酆都宗教習俗調(diào)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nèi),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后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庇纱丝梢?,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舍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后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孟婆湯
為了來生再見今生最愛,可以不喝孟婆湯,那便須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許會看到橋上走過今生最愛的人,但是言語不能相通,你看得見她,她看不見你。
千年之中,你看見她走過一遍又一遍奈何橋,喝過一碗又一碗孟婆湯,又盼她不喝,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受不得等待的寂寞。
喝孟婆湯,了前塵舊夢,斷前因后果。
忘盡一世浮沉得失,一生愛恨情仇,來生都同陌路人相見不識;跳忘川河,污濁的波濤之中,為銅蛇鐵狗咬噬,受盡折磨不得解脫。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滅,還能記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間,去尋前生最愛的人。
相關(guān)傳說
彼岸花
忘川河
忘川
奈何橋
孟婆湯
三生石
黃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