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五百六十二年

第二十五章 最強者誕生記

五百六十二年 黃巢0238 6768 2020-06-23 17:38:43

  魏武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70),魏武侯去世。

  由于魏武侯生前沒有冊立太子,導致在他死后他的兩個兒子魏和魏緩兄弟間展開了對君位的爭奪,隨著魏國陷入內亂,趙國和韓國也插手其中。

  當時趙韓聯軍已經包圍了魏國的軍隊,但是在如何處理魏國的問題上卻發(fā)生了分歧。

  趙國主張除掉強勢的魏立魏緩,然后讓魏國分別割兩座城給趙國和韓國。

  但韓國卻認為不能除掉魏,而應該把魏國一分為二給魏和魏緩一人一半,以此來削弱魏國。

  趙韓兩國相爭不下,于是韓國最后一氣之下連夜撤出了戰(zhàn)場。

  誰還沒有點脾氣。

  隨著韓國的撤走,趙國對魏國也就不能再有包圍之勢了,于是也不得不退出戰(zhàn)斗。

  隨著趙韓的退出,魏國的戰(zhàn)斗徹底演變成了魏和魏緩的內斗,最終,老哥魏以微弱優(yōu)勢險勝。

  魏,也就是魏惠王(在他稱王前,更準確應該說是魏惠侯,但為了前后統一我們還是直接叫他魏惠王),一個將魏國老本全部啃光的男人。

  當然,上天是公平的,它給了魏文侯和魏武侯近五十年的時間為魏國積攢雄厚的資本,那它也就會給魏惠王五十年的時間把這些雄厚的資本全部敗光。

  至于魏惠王是怎么敗家的,這個以后再說,我們現在來說一下,魏國的宿敵秦國是怎么強大的。

  秦孝公繼位后,深感肩上的重擔巨大,于是在繼位之初便積極求賢納才,而在秦孝公的招募令下,一個人來到了秦國,他就是商鞅。

  商鞅,衛(wèi)國公室苗裔,姬姓,公孫氏,所以在他受封于商地之前,他的真名應該叫公孫鞅。

  在來到秦國前,公孫鞅是魏國相邦公叔痤的門客。

  關于自己的門客公孫鞅,公叔痤是非常了解的,就像當年了解吳起一樣。

  在公叔痤看來,公孫鞅是一個絕不遜色于吳起的人,所以,當年對吳起的防范,公叔痤對公孫鞅一點也不少。不過與吳起當年貴為西河郡守的地位不同,公孫鞅只是自己的一個門客,所以,公叔痤對公孫鞅只有防范而沒有排擠。

  公叔痤是一個拎得清的人,他的原則就是自己的相邦之位永遠排第一,魏國的利益排第二。在他這樣的原則下,公孫鞅一直被他按在自己的門下。因為公叔痤知道,一旦給了公孫鞅機會,他便有可能替代自己。直到公叔痤去世的前一刻,相邦之位已經不重要的,他才考慮魏國的利益問題,于是,便把公孫鞅推薦到魏惠王的面前。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國相邦公叔痤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來到公叔痤的床前,魏惠王便問了他一個問題:“相邦如有不測,江山社稷將怎么辦???”

  魏惠王所問當然不是指魏國的江山,而是魏國的相邦,公叔痤病得再糊涂也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于是他回魏惠王:“我有一個門客公孫鞅,雖然人很年輕,但才能甚高,希望大王能把國事交給他,任他去治理?!?p>  聽完公叔痤的話,魏惠王默不作聲。他以為公叔痤怎么的也要推薦一個在魏國嶄露頭角的人,沒想到竟然是一個年輕的門客,不免有點失望。但看在公叔痤為魏國效力一生的面子上,也不好當面懟他,所以只能選擇不說話。

  停頓片刻后,魏惠王正準備起身離開,而就在這時,公叔痤一把抓住了他。

  關于魏惠王為什么會沉默,公叔痤似乎已經知道了,于是他又對魏惠王講:“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孫鞅,那就一定要殺了他,不能讓他離開魏國?!?p>  公叔痤說完后,魏惠王便起身離開。

  看著離去的魏惠王,公叔痤把公孫鞅叫到了床前對他說:“剛才大王詢問我可以做相國的人,我向大王推薦了你,但是大王并沒有回答我??此谋砬?,我知道他是不準備任用你。你的才能我是知道的,一旦你離開魏國,將來必定會威脅到魏國。所以在確定大王不會任用你后,我又向大王建議要殺了你。我那是忠君之道,不得已而為之。但作為你的主家,我還是希望你能大展宏圖的,所以你還是盡快離開魏國吧。”

  公叔痤把聰明用到了淋漓盡致,但在公孫鞅面前,他還是小學生級別的。聽完公叔痤的話后,公孫鞅淡定的回答:“大王既然不聽你的話任用我,那么他肯定也不會聽你的話殺了我,主家你就放心吧?!?p>  公孫鞅讓公叔痤放心這并不是安慰的話,而是他自己真的就這么認為的。魏惠王走后,公孫鞅沒有絲毫的擔憂,直到公叔痤去世的那一刻,公孫鞅也沒有離開魏國。而魏惠王也正如公孫鞅所料的一樣,即沒有聽公叔痤的話任用公孫鞅,也沒有聽他的話殺了公孫鞅。

  魏惠王從公叔痤這里離開后就當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但在公叔痤死后,公孫鞅卻不能當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此時的他必須面對一個問題。

  主家已經死了,自己這個門客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而不能做門客,自己也就沒有了生活來源,于是,吃飯的問題必須面對。

  就在公孫鞅為吃飯而發(fā)愁的時候,秦孝公求賢的招榜令也已經傳遍了天下。于是,公孫鞅便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啟程來到了秦國。

  來到秦國后,公孫鞅找到了一個人,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通過賄賂景監(jiān),公孫鞅得到了一個面見秦孝公的機會。

  面對秦孝公,公孫鞅侃侃而談。但面對這個自魏國而來的庶人,秦孝公對他所談的沒有任何興趣。

  要不是自己發(fā)了個招賢令,人家是奔著這個來的,得給人家一點面子,不能嚇到后面的人,恐怕秦孝公會直接對公孫鞅發(fā)火。

  秦孝公強忍著怒火,但公孫鞅所談的確實太無趣了,時間一長,秦孝公也就開始打瞌睡了,至于公孫鞅后面講的什么,秦孝公完全沒有聽進去。

  看著秦孝公完全不感興趣,公孫鞅侃侃而談完后也只能乖乖的自己退出來。等公孫鞅一走,秦孝公便把景監(jiān)招了進來,對他責備道:“你的這個朋友不過是一個狂妄之徒罷了,不值得任用?!?p>  對客人要客氣,對下人還是要有脾氣的。

  挨了主子一頓罵,景監(jiān)也是一肚子氣,出來后便找到了公孫鞅,把秦孝公責備自己的話又還給了公孫鞅。

  秦孝公不喜歡自己所談的內容,從他的表情里面公孫鞅就已經看出來?,F在景監(jiān)特意來罵自己一頓,這并不是什么壞事,要是他不來罵那才麻煩呢。

  于是,在景監(jiān)罵完后,公孫鞅對他說道:“我談的是五帝之道,國君好像不太喜歡,不過你還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一定行得通?!?p>  在公孫鞅的要求下,五天之后景監(jiān)再一次把公孫鞅帶到了秦孝公面前。面對這個五天前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談的人,秦孝公沒有對他進行排斥,而是再給了他一次機會。

  這一次,公孫鞅換了一套理論,開始對秦孝公講三王之道。很顯然,三王之道比五帝之道有趣一點,然而,僅僅也只是一點---最多讓秦孝公不睡著。但要說讓秦孝公感興趣,那還差了很多。

  第二次見面,公孫鞅依然沒能給秦孝公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公孫鞅走后,秦孝公又把景監(jiān)叫進來罵了一頓,景監(jiān)從秦孝公這里離開后又找到了公孫鞅,把從秦孝公處受的氣又發(fā)泄到了公孫鞅身上。

  與上次一樣,挨罵不可怕,沒罵挨才是可怕的。就在景監(jiān)罵完后,公孫鞅又厚著臉皮求他再安排一次與秦孝公的見面會(關于后面幾次有沒有再花錢,這是個問題)。

  在公孫鞅的要求下,景監(jiān)再一次把他帶到了秦孝公的面前。

  有了上兩次的經驗后,公孫鞅這次一進來就開始大談特談五霸之道。很顯然,秦孝公對這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所以聽得津津有味,但也并沒有立即回復什么。

  公孫鞅走后,秦孝公再一次把景監(jiān)叫了進來,這一次沒有再對他進行責罵,而是對他說:“你的這個客人還行,下次找機會再跟他談一下?!?p>  從秦孝公處離開后,景監(jiān)又找到了公孫鞅,把秦孝公對他講的話原原本本告訴了公孫鞅。

  得到了肯定,公孫鞅的信心也就瞬間大增,于是,他也就開始精心琢磨下次再見秦孝公要說的話。

  沒過多久,不等公孫鞅主動請見,秦孝公就安排了人來請公孫鞅。

  就這樣,公孫鞅第四次踏上了前往秦國宮殿的路,他不會知道,接下來的這一次談話將會決定他自己的命運,也將決定秦孝公的命運,更將決定秦國的命運和整個天下的命運。

  來到秦孝公的宮殿,秦孝公席地而坐,公孫鞅與他對面而坐。

  談話開始,公孫鞅從帝王之道談到霸王之道,再從霸王之道談到強國之道。期間,秦孝公聽得聚精會神,時不時還與他互動交流一下,不知不覺間,秦孝公的屁股和膝蓋也在慢慢的靠近公孫鞅。

  就這樣,兩人相談甚歡,談了幾天幾夜都覺得不過癮。

  從秦孝公的宮殿里出來后,公孫鞅很快就收到了秦國對他的任命通知。隨后,公孫鞅便準備大刀闊斧的在秦國開始進行變法改革。然而,在開始變法前,公孫鞅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是秦孝公最希望解決的。

  一日,秦國朝堂之上,秦國高級官員公孫鞅說到:“要想強國,就不能襲用成法。要想利民,就不能遵循禮制。”

  毫無征兆,話題頓時而起,秦國的其他大夫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只有高高在上的秦孝公鎮(zhèn)定自若,雙眼死死的盯著公孫鞅,時不時還用眼睛的余光瞟一下秦國的其他大夫。

  這是秦孝公早就跟公孫鞅設計好的,由公孫鞅提出變法的建議,加以試探秦國群臣的反應。根據這個反應,秦孝公和公孫鞅再做出相應的對策,以此來掃清變法初期所能遇到的內部阻力。

  公孫鞅話音一落,秦孝公立即附議著說了一個字:“好。”

  秦孝公想用自己的附議以一個后來者的身份支持公孫鞅,希望以此能帶來更多的附議者。然而,就在秦孝公的“好”字說出口后,秦國的大夫甘龍立馬跟著開了口:“臣異議。圣人不改民俗而施教,智者不變法度而治國。依照民俗而施教,不費力氣就能成功,根據法度而治國,官吏習慣而且民眾依附。這樣才能天下大治,變法之事,確不可用啊。”

  甘龍作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變法的人,他的身后肯定還站著大批的支持者,如果不能把他們說服,秦國的變法必定難以推行。于是,公孫鞅對著甘龍說:“你所說的話,是凡夫俗子的言論。普通人安于舊習,局限于所聞所學,任用這種人做官吏是可以的,但是卻不能與之討論法外之事。當初,三王不循舊禮而成就偉業(yè),五霸改革法制而成就霸業(yè)。擁有智慧的人制定條法,愚蠢的人遵循條法,賢能的人改變禮數,無能的人拘泥于舊禮。要想開創(chuàng)新霸業(yè),變法才是唯一出路。”

  公孫鞅慷慨激昂,甘龍無話可說,但是另一位大夫杜摯又站了出來:“如果沒有百倍的效益,就不應該冒險變法,如果沒有十倍的效益,就不應該更換用具。更何況,我們的古法并沒有什么過失,我們的舊禮并沒有什么不足。所以,我們不能冒險變法?!?p>  面對杜摯的異議,公孫鞅立即回擊:“治理社會不只一條路,治理國家也不必效仿古法?!?p>  就在你一言我一語大家討論得不亦說乎的時候,秦孝公突然提高嗓門吐出了一個字:“好。”打斷了大家的討論。

  辯論會以秦孝公的“好”字結尾,公孫鞅和秦國的守舊大夫們誰也沒有說服誰。但是一個信息卻透漏給了在場的所有秦國朝臣,那就是秦孝公是堅定的站在公孫鞅這邊的,這個信息將在公孫鞅還沒有開始變法的時候就會幫他掃清所有障礙。

  辯論結束后,公孫鞅被任命為左庶長,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孫鞅正式在秦國開始實施變法。

  公孫鞅在秦國的變法分為兩次,第一次大多是在秦獻公變法的基礎上加以深入,比如整理戶籍,令百姓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各家相互監(jiān)督,如有一家犯法,十家連坐治罪。除此之外,公孫鞅還頒布法令,如果百姓發(fā)現犯法之人而隱瞞不報的話將受腰斬之罪,如果及時上報的話就可以受到等同于上陣殺敵一樣的賞賜。

  除了以上兩條外,公孫鞅還規(guī)定,秦國的一戶人家不允許擁有兩個成年男性,如有違反,這家的賦稅就將雙倍收取。

  在這條法令下,秦國的成年男子不得不與父親分家,開始自力更生養(yǎng)活自己的一家人。隨著秦國社會由大家庭分散成小家庭,秦國的生產力瞬間也就提了上來。

  成就霸業(yè)靠的是戰(zhàn)爭,而國力財富是戰(zhàn)爭的有力支柱,公孫鞅非常明白這一點。在那樣一個全農業(yè)社會里,一個國家的國力財富主要體現在國民的農業(yè)生產上。所以從開始改革的那一刻起,公孫鞅就是奔著提升秦國國力而去的。他所做的一切除了給秦國的百姓提供更多的勞動動力外,他還將以引誘和逼迫的辦法迫使秦國百姓不停的進行生產。

  公孫鞅規(guī)定,在秦國凡是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只要能夠為秦國增加收入,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徭役。而凡是因經商或者懶惰而致貧的,他們的妻子就將被收為官奴。

  通過這條法令,公孫鞅將秦國的所有勞動力都引向了農業(yè)生產,這也就是中國千年來重農抑商的開始。

  鼓舞了農業(yè)生產,公孫鞅還將鼓舞將士作戰(zhàn)。他規(guī)定,秦國所有的人都不允許私下斗毆,而士兵都按軍功進行升爵受賞。

  通過這條法令,秦國的百姓都不再私自斗毆,而是把平時積攢的怒氣都發(fā)泄到戰(zhàn)場上去。于此同時,那些沒有軍功的人慢慢被剝奪爵位,而他們空出來的爵位則被立了軍功的人頂上去。

  以上基本就是公孫鞅在秦國第一次變法的內容,由于它顛覆了秦國數百年來的傳統,當公孫鞅公布這些規(guī)定的時候,秦國上至大夫下至百姓無不面面相覷。

  秦國的百姓都是在舊法下生長起來的,對于他們而言,新法有沒有成效,新法能實施多久,這都是他們考慮的問題。如果自己盲目去跟從新法,一旦新法作廢,自己不是白忙活一場了。

  于是,當公孫鞅的新法頒布的時候,秦國沒有一人按著他的新法去做。

  新法需要新的開始,為了消除秦國人心中的顧慮,一日,公孫鞅在南城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下令說:“只要有人能把這木頭搬到北門去,賞十金?!?p>  “騙誰呢,這根木頭誰搬不動,北門又不遠,十金那么好賺啊,我才不上這個當?!?p>  秦國的百姓紛紛議論,看得人是多,但沒有一人上前來搬這根木頭。于是看著人群疑惑的眼神,公孫鞅又把賞金加到了五十金。

  五十金可能是秦國百姓一生都無法擁有的財富,而得到它只需要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這樣的誘惑實在是有點大。

  “管他呢,上當就上當,不就搬個木頭嗎,我來?!?p>  這時,人群中終于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扛起木頭就往北走。

  看著這個勇士,圍觀的人議論紛紛:“這人別是個傻子吧,真以為搬個木頭就能拿五十金啊,走,我們就跟在后面等著看好戲吧?!?p>  人群議論的聲音傳到了這個扛木頭人的耳中,也傳到了公孫鞅的耳中,但他倆的心里活動是不一樣的??改绢^的人覺得如果真有五十金確實不錯,就算沒有也沒什么的,扛個木頭而已。

  而公孫鞅要的就是這個轟動效應,人群議論得越多,心里設定的結果越肯定,當結果真正出來的時候,就更能震撼他們的認知。

  扛木頭的人走在前面,公孫鞅帶著隨從走在后面,再后面則是挪動的秦國人頭,不多時,就來到了北門門口。

  扛木頭的人放下木頭,公孫鞅則迎了上去,立即拿出了五十金給這個人,這一切都在人群的注目下完成。看著那閃閃發(fā)亮的五十金,扛木人驚呆了,圍觀的群眾也驚呆了,只有公孫鞅平靜的看著這群目瞪口呆的人。

  轅門立木的事和公孫鞅的名號很快就傳遍了整個秦國,五十金的魅力是巨大的,自此,秦國的百姓無不嚴格遵守公孫鞅的法令。

  百姓好忽悠,因為他們是沒有文化的人,但是秦國的大夫就不好忽悠了,他們可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以他們對公孫鞅的把戲一點也不在乎。

  新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是反對公孫鞅的。但礙于秦孝公的支持,他們又不敢公開反對,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秦國百姓身上,可沒想到百姓這么快就被公孫鞅收服了。

  這時,他們又想到了一個人,秦孝公的太子,此時年僅幾歲的嬴駟。

  在壞人們的慫恿下,不知深淺的嬴駟公然觸犯了公孫鞅的新法。

  這就有好戲看了。

  嬴駟是秦孝公的兒子,秦國的太子,并且還是個小孩子,看你公孫鞅罰他還是不罰。你要是罰他了,看秦孝公還能這么義無反顧的支持不,你要是不罰,看你新法還有什么威信不,到時候不人人犯法以太子不受罰而借口逃脫處罰。

  秦國的反對派給公孫鞅出了一道難題,但這道難題在公孫鞅看來毫無難度。

  太子犯法,本應同罪,但念在其年幼,又是秦國的儲君,所以他不能親自受罰,那就讓他的兩個老師來代替吧。

  就這樣,公孫鞅輕易的就化解了秦國反對派給他出的難題,隨后,太子嬴駟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了字。

  太子的老師被處罰后,秦國再也沒有人敢非議公孫鞅的新法。當反對的言論被壓制后,新法也就很順利被推廣實施。

  變法之后的秦國快速發(fā)展,不出數年,秦國國力就直線上升,很快便進入了豪強行列。而當秦國成為豪強之后,秦孝公為秦國制定的戰(zhàn)略也就隨著發(fā)生了變法。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公孫鞅征調徭役,開赴咸陽,在那里按照魯國和衛(wèi)國等老牌諸侯的國都為范本修建宮殿。

  咸陽位于櫟陽以東,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靠渭河,臨渭水而下便可直入黃河,再往東走便是直通中原的大門函谷關。

  秦孝公命公孫鞅在這里建造宮殿,目的很明確,秦國又要遷都了。

  把秦國的都城遷往更靠近中原的咸陽,秦孝公向世人宣示著秦國的崛起,同時還向天下人表明了秦國的雄心:秦國不再甘心安居于西戎邊陲,而是開始把目光放到天下,試圖東進中原。

  而就在秦國崛起的同時,魏國卻在逐漸衰弱,特別是在馬陵之戰(zhàn)后,魏國更是再也無力與西邊的秦國相抗衡。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徹底拉開與魏國的差距,公孫鞅在秦國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

  合并鄉(xiāng)鎮(zhèn),統一為縣,全國以縣為單位進行編制管理,每個縣都由中央指派縣令和縣丞??h令和他的助手縣丞再成立管理班子,對全縣的人口、土地、戶籍、賦稅、農業(yè)、生產等進行日常管理,然后再把這些管理的數據情況直接反應到中央。秦中央再根據全國個各地區(qū)縣反應的情況進行統一的管理,以便收取賦稅、征調徭役。

  除此之外,公孫鞅還整合全國土地,統一度量衡,劃分土地,鼓勵開墾荒地,以便加大秦國的勞動產出。

  隨著公孫鞅第二次變法的推廣和深入,秦國的國力大有甩開中原各諸侯國的趨勢,這無疑為秦國將來橫掃六合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