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第二天就上任了,聽戶部尚書郁新說,他跟下面的官員相處的還不錯。畢竟是個郡王,雖然不太理解秘書長是個什么職位,但沒有實權是真的,因此也沒有引起下面官員的不滿,最多是感到詫異。之前可沒見過皇室子弟到下面當官,還是直系。
這是個好的開局,朱允炆也感到很欣慰。只要給朱允熥時間,能讓他籠絡一批人,到時候無論是實行新的計算方法還是對戶部的改革,阻力都不會那么大。
不用擔心朱允熥,朱允炆也就回過神來,著手解決藩王的事。朱允炆不準備把親王們都當豬養(yǎng),讓他們每天不是魚肉鄉(xiāng)里,就是生娃造人,浪費大明的糧食還不干事?;始易拥芸啥际鞘苓^教育的人才啊,怎么能這么浪費?
至于會不會威脅到他和他的后代的皇位,朱允炆一點都不擔心?;饰恢晕司褪且驗橹粮邿o上的權力,若是皇帝沒了權力,或者受到極大的限制,還會那么吸引人嗎?
以后的大明是要依法治國的,將皇權用法律固定下來,即使皇帝的權力仍然很大,也會受到約束。而當法律的觀念深入人心,皇帝想修改對自己不利的法律都做不到,民意難違啊。
三王謀反給了朱允炆一個借口改革。他們的確是奉了朱元璋的旨意,但有朱元璋的旨意不代表就能謀反,不過是個由頭。沒有這個理由,朱允炆也會找另一個理由的。
“李元,你去安排幾個人,把藩王們都叫來,朕有事相商,包括未就藩的,還有宗人令馬備。”
“對了,讓你問的造紙機和印刷機的事怎么樣了?!?p> “回陛下的話,奴婢去制造廠看過了,造紙機和印刷機正在有條不紊的生產,就是效率有點低,因為熟練的工匠還不多,人數(shù)也不太夠?,F(xiàn)在大概有二百個工匠生產造紙機,二百個工匠生產印刷機,每天大概能生產四五十臺的樣子?!?p> “按陛下的旨意,目前制造廠不實行輪班制度,加入制造廠的工匠也不再隸屬于工部,而是實行多勞多得的方式,因此工匠的積極性都很高,要求加入制造廠的工匠也很多。制造廠的廠長,工部侍郎謝成說用不了多長時間產量就會大增。”
“而且,雖然很多人已經預定,但按照陛下的旨意,造出來的機器都在倉庫里堆著,沒有往外泄露一臺。目前倉庫里已經堆放了五百六十臺造紙機和五百六十臺印刷機”
“嗯。”朱允炆點點頭,“你去請藩王吧。”
預定造紙機和印刷機的大多是富商。朱允炆暫不允許商人得到,不是要限制造紙機和印刷機的傳播。僅僅是因為首批機器是為藩王準備的,想要回封地并對此感興趣的藩王可以得到十臺造紙機和十臺印刷機,當然附贈制造圖紙,甚至還給幾個工匠,就是為了讓知識更快的傳播出去。
當然,機器可不是白得的,是需要藩王購買的,朱允炆的定價是每臺二百兩銀子。
大明剛剛開始以銀為貨幣,銀兩的價值還是很高的,大明的銅錢質量又不好,雖然戶部規(guī)定紋銀每兩當制錢一千,但在白銀相對缺少的情況下,現(xiàn)在每兩銀子大概值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錢。存在銀貴錢賤的現(xiàn)象,不算太嚴重。
中國人又有儲存白銀的習慣,市場上流通的白銀少,不代表大明缺少白銀。朱允炆已經在關注這個問題,畢竟銀貴錢賤的現(xiàn)象加重的話,對國民經濟損害太大。
好消息是目前大明不存在白銀外流的現(xiàn)象,反而現(xiàn)在大明是白銀輸入國。因此朱允炆覺得銀貴錢賤的現(xiàn)象不會像清末那樣越來越嚴重。
在朱允炆胡思亂想的時候,諸王已經陸陸續(xù)續(xù)進來了。
目前所有親王都在應天府,一共20個,最大的燕王朱棣38歲,最小的伊王朱彝十歲。
待藩王行完禮入座。朱允炆說道:“各位皇叔,皇兄皇弟,先皇制《皇明祖訓》,作為後世子孫的訓戒,并規(guī)定一字不可改易。然世事無常,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一直在變。朕雖有意遵循《祖訓》的教導,卻感到若是不變,最終只會死路一條?!?p> “譬如藩王問題,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yè),并能世襲罔替。如今雖看不出什么問題,但百年以后,各王子裔增多,朝廷如何負擔得起?”
“另,藩王接受最好的教育,知書達理,卻不能為大明出力,豈不是浪費人才?”
“另,但太祖規(guī)定諸王這不可做,那也不可做,諸王無所事事,每天只能吃喝玩樂,全都變成了紈绔子弟,這種人跟彘一樣,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因此,朕擬對藩王的權力和義務加以修改,諸王以為如何。”
朱允炆在上面說的大義凜然,下面有的藩王可不以為意,無所事事有什么不好的,朝廷供養(yǎng)是理所應當?shù)?。太祖高皇帝如此?guī)定了,并不許后世子孫修改,你現(xiàn)在剛當上皇帝,就違背祖制,這不是大不孝嗎?不孝之人怎么能當皇帝?
心里這么想,諸王卻沒人說出來,朱允炆的手段都見到過,可不是善茬,像代王等人一樣被軟禁了怎么辦。
“諸王不說話,這就是默認了?”朱允炆坐在上面,把他們的表情都看在眼里。
“陛下,臣同意?!毖嗤蹙尤皇紫日玖顺鰜恚⒈磉_了對朱允炆立場的擁護。
諸王吃驚的看著他,燕王是個什么德行他們可都清楚,桀驁不馴,心思野著呢,現(xiàn)在竟然這么聽新皇的話?
面對諸王的疑惑,朱棣目不轉睛看著前方,視若無睹,他還想著那天回去以后跟道衍的談話。
“我那侄子給我畫了一張大餅,但不得不說,我心動了?!?p> “燕王認為皇上說的是真的?”
“且不管他說的極西之地的事是不是真的,單單他對蒙古問題的策略就令本王心動。我這侄兒年紀輕輕,居然想出這絕戶之計,當真是,當真是不可思議。少師,你對此不感到驚訝嗎?”
“燕王殿下,只能受制于他了,老僧認為,此子必成大業(yè)。”
“哦?之前你還勸本王。。?!?p> “是老僧小看了他,燕王殿下,識時務者為俊杰,跟著皇上走,以后才能更進一步?!?p> “本王已是親王,如何更進一步?”
“殿下,老僧曾在蒙元殘留的書籍中看到過只言片語,極西之地的確有不亞于大明的帝國,以后若是將其納入大明的版圖,天高皇帝遠,殿下認為當今皇上該如何處置?”
“學習蒙元?”
“不錯,這就是殿下更進一步的關鍵。”
“本王明白了?!?p> 。。。。
朱棣看著上面坐著的朱允炆,心生感慨,小小年紀,卻招招直指大明的要害,誰會想到百年后藩王給朝廷的負擔呢?只有這位皇帝想到了,父皇的眼光真是毒辣,有這皇帝在一天,我大明就能強盛一天。
朱棣站出來以后,周王朱橚也站出來:“臣也同意?!?p> 周王是朱元璋五子,比朱棣小一歲,他和朱棣是諸王中年紀最大的。長兄如父,諸王見燕王和周王站住來,就不得不認真考慮朱允炆的建議了。
緊隨其后的是代王、谷王和齊王,這仨還在接受懲罰呢,要是不支持朱允炆,真把他們軟禁一輩子怎么辦。
然后就是遼王、蜀王、寧王等。
這很有意思了,可以看出來,本領比較大的王都支持朱允炆,齊王不算。才能平庸的就躲在后面不說話。還有年紀小的,不知道該怎么辦,看著兩邊勢均力敵,也不知道偏向哪邊。
看到有一半的王站出來支持他,特別是九大塞王中支持朱允炆的有六個,朱允炆就很滿意了。
許久在沒有人站出來,朱允炆開口了:“宗人令何在?!?p> “臣在?!?p> “命,慶王、秦王、晉王、魯王、岷王和靖江王封除,廢為庶人,自謀生路。遷湘王朱柏為桂王,建藩國于南寧;遷楚王朱楨為岷王,建藩國于大理;遷谷王朱橞建藩國于韋州,原藩國歸于燕王節(jié)制;原晉王藩國歸于代王節(jié)制;遷周王朱橚為粵王,建藩國于廣州;遷安王朱楹為臺王,建藩國于小琉球,自行尋找地址建城;遷韓王朱松為閩王,建藩國于福州;遷沈王朱模為瓊王,建藩國于瓊州。唐王、郢王、伊王以后各有分封。欽此?!?p> 宗人令馬備遲遲沒有接旨。
“怎么,馬愛卿,你有疑問?”
“陛下,臣,臣,臣。。。”
如此大規(guī)模的分封和廢除,除了朱元璋第一次封王,就再也沒有過了。朱允炆覺得他們可能是被自己的大手筆嚇到了?
“臣遵旨?!弊谌肆罱恿酥?,表明這件事就這么定下來了。
慶王等人也反應過來,連忙求饒。
“陛下,陛下,臣也支持啊,臣不要藩國,只求陛下不要除封啊。。。。”
一陣鬼哭狼嚎。
“來人,把他們帶下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