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歲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蟬,以為能抓住夏天。十七歲的那年,吻過他的臉,就以為和他能永遠?!薄逶绿臁度鐭煛?p> 讀高一那年,所有關于青春的記憶,似乎都留在了歌聲里面。
那一年,周董的歌紅遍全國;
許嵩的歌人人都會哼唱;
郭靜的《下一個天亮》火得一塌糊涂;
楊培安的《我相信》在學校的各個角落都能聽見。
每當這些歌聲和旋律響起的時候,仿佛連校園的空氣,都變得輕快活潑起來,然后我聽到了那首歌。
也是從那首歌開始,開始明白那句話的意思。
每首歌里面,都藏著一個故事,我們喜歡不斷重復地聽著一首歌,甚至是不厭其煩地聽著,并不是因為旋律有多美,曲調有多好聽,而是因為每次聽到那首歌,都會想起曾經記憶里面的人兒和故事,那也是比歌曲本身更美的存在。
2、
“曾經是愛我的,和我深愛的,都圍繞在我身邊,帶不走的那些,遺憾和眷戀,就化成最后一滴淚。”
故事的開頭其實很平淡。
平淡到多年以后,當我在路邊,偶然聽到那首歌的時候,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在腦海里清楚地描繪出她的模樣。
只是記得當時和她上下桌,她坐在第一排,我坐在她的后面。
我和她的座位都靠近窗戶,而每次下課的時候,她都會把背靠在墻上,然后拿出耳機戴上,開始聽歌。
那時候Mp3興起,Mp4流行,有手機一族的就如同國寶。
恰巧她和同桌都有一臺手機,那時連Mp3都沒有的我,每次看到她們從桌下拿出手機,都會覺得那一刻,真的是風光極了。
所以當有一天下課,她拿出耳機,準備戴上聽歌的時候,忽然轉頭問了我一句,剛剛聽到有首歌很不錯,你要不要聽聽?
那一刻我心跳加速狂點頭,不僅是因為我也很喜歡聽歌。
最重要的是,看著她認真看向我的樣子,覺得她真的比她的手機還好看。
3、
“有沒有那么一首詩篇,找不到句點,青春永遠定居在,我們的歲月,男孩和女孩都有吉他和舞鞋,笑忘人間的苦痛,只有甜美?!?p> 那首歌叫《如煙》,是五月天08年發(fā)布的專輯,也是《后青春期的詩》里回放率最高的一首歌。
而那也是我第一次聽到五月天的歌聲。
以至于在往后的許多年時光里,除了這首歌,就再也沒有去聽五月天的其他歌曲。
我不明白,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或許是覺得,除了《如煙》,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歌曲可以走進自己的內心。
又或者是因為她介紹的,所以不愿再被其他的歌曲占據。
當時我聽完了整首歌,最特別的感覺,就是歌詞,可能當時還不太懂,現在回頭再去看,才發(fā)現每句歌詞,其實寫的都是青春時期的我。
所以當她眼角帶笑,問我這首歌怎么樣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唱的很好聽。
那時候可能是表現欲的作祟,夸獎的成分多一些,其實多年后再去聽,才發(fā)現這首歌,已經成為自己回憶高一年代,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幕畫面。
甚至只要一聽到這首歌的旋律,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個下午,那個背靠在墻上的身影,還有那一雙瞇成月牙兒,仿佛會說話的眼睛。
當然,還有那一句,至今都還記得的話;
還有當時自己,跳得很厲害的心跳……
4、
“有沒有那么一個明天,重頭活一遍,讓我再次感受,曾揮霍的昨天,無論生存或生活,我都不浪費,不讓故事這么的后悔,有誰能聽見,我不要告別。我坐在床前,看著指尖已經如煙?!?p> 如果是這樣結束,才算是青春里該有的故事和樣子吧?
但現實永遠比故事有趣。
后來一次偶然,關注了她的動態(tài),我在下面評論,說了一大堆無關緊要的話。
其實我只是想問問她,還記得那年,推薦給我聽的歌曲嗎?
出乎我的意料,她還記得,還聊起我借她的手機玩,卻被老師沒收的事情,也聊了很多當年有意思的趣事。
再后來,再無聯系。
但這么多年,一直很感謝她,用一首歌留住了青春,也把所有的美好,都留在了五月天的歌聲里面。
或許當初所有的發(fā)生,都只是一個偶然,只是一個意外,卻成全了我最美的歲月。
我相信,如果再次聯系,彼此肯定不會陌生。
因為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需要刻意去保持關系,只需在我想起你的時候,發(fā)個信息,或是打個電話,或是寫篇文章。
以此,懷念美好,感恩遇見。
然后,迎著陽光,用力奔跑。
青春,再見。
……
PS:作者君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