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漢遼民俗相融合
五天后,耶律樺帶慕怡衣進宮,接受遼國皇帝的賜婚。
馬車內(nèi),耶律樺攬著怡衣,彼此依偎著。
周圍是那么寧靜,只有馬車的轱轆聲和彼此的呼吸聲、心跳聲。
“真希望今后的歲月,都能如此刻一般,靜謐美好?!?p> 怡衣靠在耶律樺的肩頭,輕輕地柔聲說道。
“定會的?!?p> 耶律樺握緊了怡衣的手,在她的額頭烙下一吻。
“我們從相遇相識相知至今,現(xiàn)在就要進宮,接受遼王的賜婚了??蛇€是感覺,像是在做夢呢。”
“呵呵......這不馬上就要夢想成真了嗎?怡衣,于本王而言,等這一天,已經(jīng)等得太久太久了?!?p> 耶律樺微笑著,在她耳邊深情地說道。
這時,怡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對了,我一直想問你,我綰發(fā)曾用過的海水紋碧玉簪子,怎么會在你手里?還有,你給我父親的信上,到底寫了什么呢?巧春說我父親看了信后,身體便康健起來了。我倒要謝謝你的體貼了?!?p> “信上嘛,自然是讓岳父大人放心安心的話了?!币蓸骞瘟讼骡滦忝赖谋亲?,“說到那支碧玉簪子,我還沒找你算賬呢。你好大的膽子!竟然瞞著我,拿它給了送飯的阿嬤,換了一碗避子湯,對不對?事后,阿嬤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告訴了我。你可知罪?嗯?”
耶律樺佯裝生氣,可語氣分明是充滿了寵溺。
“但畢竟那時的我們還......”
怡衣正要辯解,他驀地低下頭,堵住了她的唇。
一吻方休,他的眼神示意她,多說無益哦,可是沒有效果的。這筆賬,我可是記下了。
呵呵。
其實,我怎么不了解你的小心思呢?又怎么會忍心責怪你?
小傻瓜!我只怪我自己,都是我的錯,是我那時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你才會......
不過,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今后定會好好補償你!這個孩子,我也會倍加珍惜!
耶律樺摟緊了怡衣。
......
遼國的皇宮到了。
怡衣驚訝地發(fā)現(xiàn),遼國的皇宮,是個巨大的帳篷,而且異常富麗豪華。
“這是我們遼國皇帝的行營。契丹語叫'捺缽'。我們的皇帝,實行的是'春水秋山,冬兵捺缽'的四時捺缽。”
“哦?什么叫四時捺缽?”怡衣好奇地問道。
“四時捺缽,意思就是,遼帝基本一年到頭都在巡視國土,不像其他王朝,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和政權(quán)中樞。我們大遼的皇宮,就是在馬背車帳上和四時捺缽中?!?p> 哦,原來如此。怡衣心中了然。
“嗯。我猜啊,你們君主的四時捺缽,并不是為了玩樂,也不是我們漢人眼里的所謂'四時無定,荒于游獵',而是把游牧民族'秋冬諱寒,春夏避暑',隨水草畜牧的生活習俗引入到政治管理中。我說得對不對?”
“沒錯!”耶律樺點點頭,表示認同。
他接著說道:“比如冬捺缽,除會議國事和外交活動外,還'時出校獵講武'?!?p> “嗯。但我覺得,你們君主捺缽中的'時出校獵講武',這里所指的漁獵活動,無疑是另有目的。也就是以親身示范、教育其族眾,不忘立國之資的鐵馬駿騎本色,保持一支能縱橫馳騁的勁健騎兵,以與中原王朝相抗衡。我說得沒錯吧?”
怡衣頓了頓,眨著大眼睛,繼續(xù)說道,“還有四時捺缽,我猜,也是你們的可汗,為了保持游牧民族的強悍血性,從而不被強大的漢文化同化所實行的吧?”
耶律樺薄唇微抿,沒有說話,眼中露出欣賞的神色。
他的內(nèi)心,很認同怡衣的說法。
遼國君主實行的四時捺缽,的確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而且漢文化,也確實是博大精深,強大得很!遼國有些服飾禮節(jié)、飲食習慣、日常禮儀,被同化的可不少呢!
比如他們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自古以來,喜歡無拘無束,服飾慣于披發(fā)左衽。也就是,披頭散發(fā),衣襟左開。
因此宋朝文人士大夫笑話他們土老帽,不知衣冠禮節(jié),如此成何體統(tǒng)。
如今大遼的上流社會,也有一些公卿貴族,開始研習漢人服飾禮節(jié),遵從漢例“披秉”,即穿上官服,戴上裝飾品。
還有,現(xiàn)在上至朝廷,下至州府,流行一種叫做“過盞”的禮節(jié),朝野上下此風大熾。
譬如執(zhí)政大臣和百官過生日,或者民間娶妻生子,抑或州府迎接欽差以及官員走馬上任等,則必定會擺上酒食瓜果,以及贈送金銀錢財和鞍馬珍玩,主人就會手捧美酒,舉杯相邀賓客,祈愿祝福,以此“過盞“禮節(jié)結(jié)恩釋怨。
這項俗禮,應(yīng)該是從北地漢人那里承襲而來。
耶律樺倒覺得,好端端一個豪爽的民族,也變得繁文縟節(jié),世俗起來。
至于飲食習慣上的同化,更是不必說。
契丹肇興之初,漁獵、畜牧是自己族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耶律樺在少年時期去過中原,發(fā)現(xiàn)遼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落后于同時期的中原地區(qū)。
契丹人“食牛羊之肉酪”,“間啖麥粥”。
宋人有詩云:
會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惰乳粥差便人,
風隧沙場不宜客。
還有詩中云:
行營到處即為家,
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
千里山川無土著,
四時畋獵是生涯。
酪漿膻肉夸希晶,
貂錦羊裘擅物華。
種類益繁人自足,
天教安逸在幽遐。
可見自己契丹民族飲食的原始、粗放、單調(diào)。
可是隨著遼朝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北宋往來增多,同中原人的接觸日益頻繁,契丹對中原飲食文化的借鑒與吸收,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
以節(jié)日飲食文化為例,遼朝節(jié)日、節(jié)氣,如正旦、立春、人日、中和、上巳、端午、夏至、中元、中秋、重九、冬至等,均源于中原,其食俗也多與中原有關(guān),顯然這是借鑒與吸收漢族飲食文化的結(jié)果。
除這些以外,更顯而易見的,是平常見面打招呼的方式,亦被漢人所同化了。以前他們契丹人一見面,兩手相交于胸前,相互間不搭聲,以交手禮而致問候,擺完這個造型后,便各走各道,毫無廢話可言,契丹人叫做“相揖”。
可如今契丹人見面,不僅僅是做拱手打揖之禮,而且還像漢人一樣,相互間點頭哈腰的,甚至有話沒話地搭訕一番。漢人一見面便寒暄,諸如“今天你吃了嗎”或者,“今天天氣真好”之類的?,F(xiàn)如今契丹人也一樣。
諸如此類禮節(jié)上的改變,不勝枚舉。
漢文化的同化作用,可謂大矣。
“其實這些年,大遼與大宋的往來增多,同中原人的接觸日益頻繁,加上遼國皇帝允許漢遼通婚,契丹人也并不是完全的'漢化'。我倒覺得,而是胡漢兩族,一直在相互交融。你們遼人會學習漢人的美食烹飪,我卻喜歡你們的乳粥、臘肉、火鍋和燒烤呢?!?p> 怡衣望著遼國的皇宮,微笑著說道,“其實,漢族本來就沒有純正的漢族血統(tǒng)。如今的漢族,是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群與周邊民族多年融合的結(jié)果。這幾百年幾千年來,各民族也一直是在文明和野蠻的糾結(jié)撕纏中,匯聚成一股巨浪,而潮起潮落,循環(huán)反復(fù)?!?p> 聞言,耶律樺目露欽佩之色。
他的慕怡衣,秀外慧中,且冰雪聰明!分析事物,總是一語中的!
話語之大氣,見識之遠博,格局之廣闊,讓人忍不住心生佩服之意,不由得五體投地!
“總之,我耶律樺甘心情愿被你慕怡衣'同化漢化'就是了?!?p> 耶律樺在她的耳畔輕輕說道。
怡衣的心跳,頓時漏跳了半拍。
每次對于他突如其來的“深情表白”,她總是心跳加快,又甘之如飴。
呵呵。
......
兩人在隨侍官的帶領(lǐng)下,繼續(xù)往壽寧殿走去。
今日,遼國國君的賜婚宴請,便是在那里。
?。ㄗⅲ哼^盞,即類似今之民間的“湊份子”。)
(注:捺缽,契丹語,意為行帳、營盤,是契丹國君主出行時的行宮,即臨時居住處。契丹舊俗,隨水草,逐寒暑,往來游牧漁獵。遼建國后,皇帝四季外出游獵,朝官隨行,設(shè)行帳稱“捺缽”。
契丹國其實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卻巡幸于四捺缽之間,政務(wù)皆在捺缽中處理,捺缽之地實際上是契丹國的政治中心、最高統(tǒng)治者所在地?;识己臀寰┦窃紫嘁韵鹿倭盘幚碚?wù),特別是漢民政務(wù)的地方。這是契丹立國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ㄗⅲ核臅r捺缽,遼帝保持著先人在游牧生活中養(yǎng)成的習慣,居處無常,四時轉(zhuǎn)徙。因此,皇帝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又稱四時捺缽。
關(guān)于四時捺缽的時間、地點和內(nèi)容,本作者簡單說一下。
時間:
按常規(guī),正月上旬,契丹君主的“牙帳”從冬捺缽營地啟行,到達春捺缽地約住60日。
四月中旬“春盡”,牙帳再向夏捺缽地轉(zhuǎn)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達目的地后,居50天。
約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轉(zhuǎn)向秋捺缽地。
當天氣轉(zhuǎn)寒時,則轉(zhuǎn)徙到氣溫較暖的冬捺缽地“坐冬”。
契丹君主“每歲四時,周而復(fù)始”,巡守于捺缽。顯而易見,捺缽實為契丹朝廷臨時所在地。
地點:
史載的四時捺缽地,為圣宗朝已成定制的情況。在此之前的太祖至景宗五朝,每朝都不盡相同。
定制后的春捺缽地主要在長春州的魚兒濼<今洮兒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指今送花江名鴨子河一段>,有時在鴛鴦濼<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集寧市東南黃旗海>。
夏捺缽地在永安山<在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旗東境>或炭山<今河北省沽源縣黑龍山之支脈西端>。
秋捺缽在慶州付虎林<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倫河源白塔子西北>。
冬捺缽在廣平淀<今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
內(nèi)容:
春捺缽為捕天鵝鉤魚及接受女真“千里之內(nèi)”諸酋長等的朝賀。
夏捺缽是避暑,與北、南面大臣議國政,遐日游獵。
秋捺缽主要是入山射鹿、虎。
冬捺缽是避寒,與北、南面臣僚議論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并接受北宋及諸屬國的“禮貢”。
關(guān)于具體的四時捺缽的時間、地點和內(nèi)容,《遼史》等書上均有較詳細記載,請讀者朋友參照《遼史》一書,此處本作者便不贅述了。)
?。ㄗⅲ罕菊鹿?jié)中的兩首詩,一首抄自宋代蘇轍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干》。另一首是宋代蘇頌的《契丹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