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太守要請客吃飯,大家也都很配合的給了面子。太守尊重本地士紳,本地士紳也不能沒有回應。心里面再不喜歡李利這個涼州系出身的武夫,但表面上卻沒有一個閉門不見說自己不去的。
破家的縣令,滅門的令尹。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誰要是敢不給李利面子,李利分分鐘就會讓他沒面子。
設宴當日,河東四大世家的子弟衛(wèi)覬、裴潛、賈逵以及柳孚聯(lián)袂而至,其他小家族的士子也到了不少。
在漢朝,文武向來不分家,讀書人成為領軍大將征戰(zhàn)四方的例子多了去了。遠的就不說了,就說盧植,人家一心一意想當個學閥,只想在朝廷寫史讀經(jīng),校準諸經(jīng),宣揚、傳承自己的學術。結果朝廷就一心一意的把他朝另外一個方向培養(yǎng)。先是放出去當太守,而且是哪里有叛亂就讓他去哪里的那種,比如九江、廬江,史書記載九江蠻反,廬江蠻又反,都是盧植在那里當救火隊長。后來張角跳出來,攪動天下風云,盧植又臨危受命,成為中郎將帶著幾萬人去打仗。結果后來他就成了與皇甫嵩、朱儁并列的漢末三名將。
對于像盧植這樣的人,大家只會敬重。但對于李利這樣的,大家心中卻是暗暗輕視。一是因為從李傕到李利這兒,都沒聽說過他們家里有什么家學傳承。很明顯就是以武力而顯達?;矢︶噪m然也是從軍隊起家,但人家是世代將門,妥妥的兵家傳人,可不是只有一身勇力的李傕、李利能比的。二是因為李利太過年輕,年方十八就出任一地太守,涼州蠻子簡直就是胡來瞎搞。他們世家子弟再怎么把持察舉名額,也不會讓自己的子弟十八歲就去擔任一地太守。正常流程十八歲到二十歲會察舉為孝廉,入朝擔任郎官一段時間,再下放擔任個一兩任縣令,然后再回朝廷磨練,再外放。這個時候火候就差不多了,就可以繼續(xù)操作了。
放眼天下,哪里有李傕這么干的,對于這種仗著武力壞規(guī)矩的事,大家打心眼里就不服氣,看李利自然就不怎么順眼。
不過,在李利笑吟吟的介紹完賈詡和徐晃后,大家心中的輕視之意,卻是淡了許多。賈詡以孝廉、郎官、太尉掾、平津都尉、討虜校尉的履歷,而甘居李利之下,來河東擔任郡丞。徐晃以河東郡吏、騎都尉、中郎將的履歷,來河東擔任郡尉。無不說明了這居中而坐、年紀輕輕的太守的不簡單。
衛(wèi)覬幾個迅速對視一眼,心中暗道,李利這廝不簡單。不說徐晃,只說賈詡,他可是正兒八經(jīng)的孝廉出身,就跟后世的科舉考出來的一樣,賈詡在朝廷當個清貴的尚書、議郎輕而易舉,現(xiàn)在卻跟在李利后面,為他效犬馬之勞。嘿,這就有意思了。
同樣,大家會因為李利的出身而心生鄙視,但他們卻不會排斥、輕視賈詡,因為賈詡是正兒八經(jīng)的讀書人,與他們有共同語言,天生就是一伙的。
李利也萬萬想不到這些人會因為賈詡和徐晃而對自己另眼相看,其實說穿了,這就是一種借勢。
我們生活中看到一個平平無奇的年輕人,不會覺得他有什么了不起,但突然,豪車美人,墨鏡保鏢全部跟在他身后,我們就會覺得哇,這家伙肯定是隱藏富二代。
有宴豈能無舞。
一片鶯歌燕舞中,衛(wèi)覬向李利舉杯:“太守百忙之中,賜宴于我,我等感激不盡,借花獻佛,敬祝太守一杯。”
李利哈哈一笑,持杯滿飲。這漢朝的酒,不但難喝,酒液還有點渾濁,幸好不是高度酒,李利喝個幾斤一點問題都沒有。
“本官之任河東,初來乍到,以后郡中諸事,少不得要勞煩諸位賢達,來來來,大家共飲一杯?!?p> 酒過三巡之后,氣氛就開始熱鬧起來。當然,因為是初次見面,雙方都有些克制,并沒有什么坦誠相見,放浪形骸的事情發(fā)生。
李利與眾人都溝通了下感情,問了問他們目前都有什么需要官府幫忙解決的疑難,以及對未來河東郡的期望。當然,這些都是官方套話,眾人也不會當真去提要求,擺困難。太守問了,大家就很高興的回答,有朝廷、太守的英明領導,大家日子都過得挺好,不愁吃不愁穿,對未來的河東發(fā)展,也是非??春迷圃?。反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河東諸族希望李利不要亂搞,無為而治,按照以前的循例最好。如果李利不胡亂伸手,大家也會讓李利感受到一個太平無事的河東。
送走諸人之后,李利和賈詡回到書房。李利顧不得滿身酒氣,對賈詡道:“叔父,如何?”
賈詡苦笑著搖搖頭,一臉頭痛的表情。李利出面宴請,賈詡則私下去一一接觸拉攏感情。誰曾想都碰了個軟釘子。
李利原本想著能不能征辟幾個大族子弟入郡中替自己做事,結果人家倒好,來了句學業(yè)未精,力所不逮。等在家里多讀些書,再出來為太守效力。這么一句話就給擋了回去,你還不能生氣。
李利聽了,頓時眼中兇光就是一閃:“敬酒不吃吃罰酒,我看他們是想找死!”李利心想,老子給你們臉了,一個個拽得二五八萬似的,誰慣的你們,老子可不慣著!
賈詡以為李利要立馬翻臉,動用武力威脅。他心中一驚,忙忙勸阻道:“惠民,萬萬不可動兵,否則,后果不堪設想?!?p> 以武力脅迫,人家心不甘情不愿不說,賈詡最怕的就是李利從此以后,遇事就只想著以武力解決。要是形成了這樣的思維,那就真的沒救了。
武力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但也有很多事情解決不了。比如人心。董卓兵鋒最盛、得意洋洋,以為天下人都不敢作聲,遂擅行廢立之舉時,不也有大臣挺身而出嗎?
漢朝不怕死的人多了去了。光憑武力,是做了不一番大事業(yè)的。
當然,李利也只是氣不過,順口發(fā)泄兩句罷了。他也知道,就算他派兵把河東諸大族都給滅了,又能怎樣。河東百姓不會服他,天下人也不會服他。
李利眼珠子一轉(zhuǎn),嘿嘿一笑,對賈詡道:“叔父,你看我都這個年紀了,卻無婚配。以前忙于軍務,現(xiàn)在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卻是可以考慮終身大事了。這樣,你去看看四大家中,誰家有女可堪配我,我愿上書叔父,請他出面保媒提親?!?p> 不擁護我沒關系,大家可以成為一家人啊。成了親戚,你們總不會還要反對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