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為前文異獸記載,可略過,后文會穿插介紹。
朱雀:朱雀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源于遠(yuǎn)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八卦為離,于五行主火,象征四象中的老陽,四季中的夏季。
朱雀與鳳凰意象的相互混淆的起源,是少數(shù)道教經(jīng)書將象征太平的鳳鳥與南方之火相配,但不管南方還是火實際都是朱雀的職權(quán),朱雀也并非鳳凰。朱雀在某種程度上是鳳凰的原型。
《淮南子》天文訓(xùn):“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zhí)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
應(yīng)龍:《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yīng)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fù)上,故下數(shù)旱,旱而為應(yīng)龍之狀,乃得大雨”。
應(yīng)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另有學(xué)者推測應(yīng)龍以庚辰為名;本居于天上世界,曾下凡作為黃帝大將斬殺蚩尤、夸父,也曾以尾畫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同時,應(yīng)龍還為禹王擒獲了無支祁。?
應(yīng)龍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為云雨雷霆、溝瀆河川之神,亦是天龍之神,天神太一之妃,號曰順天佑畿輔時應(yīng)龍神。
帝江:《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zé)o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白話譯文:“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tuán)紅火,六只腳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背酥?,《神異經(jīng)》記載的怪獸也叫此名。黃帝、共工氏首領(lǐng)在一些記載當(dāng)中也被稱為“帝江”。
女媧: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bǔ)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bǔ)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bǔ)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chuàng)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chuàng)造出七十樣?xùn)|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畢方:《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zhì)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
譯文: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鶴,但只有一只腳,紅色的斑紋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張白嘴巴,名稱是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在哪個地方出現(xiàn)那里就會發(fā)生怪火。
《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面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
譯文:畢方鳥在它的東面,在青水的西面,這種鳥長著一副人的面孔卻是一只腳。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畢方鳥在二八神人的東面。
混沌:《神異經(jīng)·西南荒經(jīng)》記載:“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p> 大意為:昆侖西面有一種異獸,它的外貌如同狗一樣,長著長毛,四只腳,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無法移動,有兩只耳朵卻無法聽見,有人知往,有腹部卻沒有五臟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并不彎曲,(吃下的)食物徑直通過;高尚的人走向它它會抵觸他;惡人便會聽從他的指揮。上天讓它這個樣子,名叫混沌。所以后世據(jù)此說稱是非不分的人為“渾沌”。
相柳:《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p> 相柳蛇身九頭,巨大得能同時在九座山頭吃東西,它不斷嘔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澀的惡臭沼澤,發(fā)出的臭味甚至能殺死路過的飛禽走獸。它隨同共工發(fā)洪水傷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戰(zhàn)勝禹慘遭流放監(jiān)禁。
相柳繼承共工遺志繼續(xù)作怪,禹便殺死相柳,但是相柳的血液腥臭,流淌過的土地五谷不生,彌留時流出的口水更形成了巨大毒液沼澤,禹三次填平沼澤卻三次塌陷,只好開辟整理為干凈的大水池并為眾天帝在池邊建造宮殿樓閣,稱為眾帝之臺。
燭龍:《山海經(jīng)》:“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fēng)。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p> 燭龍是人臉龍身的大神,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身長千里,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吹氣為冬天,呼氣為夏天,能呼風(fēng)喚雨。
窮奇:《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記載:“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頭始,所食被發(fā),在犬北。一日從足?!?p> 《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了窮奇的來歷,“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彼磳⑵淞鞣?,“遷于四裔,以御魑魅”。
與混沌齊名的四兇之一,至邪。
蚩尤:蚩尤與黃帝曾經(jīng)交戰(zhàn)是無疑的。戰(zhàn)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
蚩尤善戰(zhàn),“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zhàn)九不勝”、“三年城不下”。
《魚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一說黃帝借助風(fēng)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jié)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于黃帝,并主軍事!后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并且居黃帝之幕府,于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軒轅黃帝戰(zhàn)蚩尤,是中國傳說時代極其重要的事件。黃帝勝利之后,一統(tǒng)中原地區(qū),成為華夏正統(tǒng)。因此漢文史籍特別是長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對蚩尤多有惡評,盡管未必公允。后來,蚩尤逐漸惡俗化,成為具有“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