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漢徒

第47章:不耕之農(nóng)

漢徒 自圓齊說 3038 2019-05-07 23:31:41

  綠意蔥嶸,植被茂盛,山林間流水潺潺,沿著山麓順勢而下。平地上阡陌縱橫,荒蕪與良田之間,渠水涓涓流過,那是佃農(nóng)們辛勤勞作的結(jié)果。

  彎彎曲曲的平土道上,一眾約莫前后三百多人的隊伍,押運著物資,驅(qū)使牛車迤邐前行。

  為首少年身材頃長,卻不失壯碩,剛毅的面容下,身著軍中扎甲,倒讓人不由驚嘆好一位英武少年!

  不消多言,這支隊伍,正是從豫州而來的劉渙眾人。

  將山寨中的所有善后事情處理結(jié)束之后,劉渙便帶著眾人押運著繳獲的戰(zhàn)利品下了山。

  雖然山寨人數(shù)不多,儲藏的東西著實不少,兩百丹陽兵所損耗的武器扎甲盡皆得到了補充。而那些淘汰下來的裝備則直接被潘璋要去,裝備其麾下的流寇了。

  平日里袒胸露乳自然舒坦,可被潘璋馴服的一眾山賊迫于其淫威只能乖乖穿上。畢竟潘璋可是用他的絕招,單挑,將他們一個一個揍得沒脾氣的。

  因此屈服于暴力之下的眾山賊,只能將新首領(lǐng)的榮耀饋贈給潘璋。是以,作為山賊王的潘首領(lǐng),對于這群部曲就更是疼愛有加了。

  潘璋如何虐待他們,劉渙自然不會插手。率領(lǐng)眾人下山之后,劉渙帶著丹陽兵挨家挨戶的分發(fā)了些糧食,畢竟這些原本就是他們的。

  順便也將劉子咎義除山賊的事跡弘揚了一番,使得樸實的山民無不稱贊。

  看著從山民那里借來的牛車,劉渙也不禁感慨,老百姓永遠是中國最淳樸的人,從古至今。

  把從賊寇那搶來的糧食分給他們,就能獲得他們的感恩涕零??伤麄儏s不曾想如今劉渙手上留的糧食也是他們的,反倒千恩萬謝的將牛車借給了劉渙。

  樸實如他們,稍微的恩惠便能讓其忘記曾經(jīng)的磨難。

  若非實在走投無路,又有誰愿意揭竿而起?

  懷著對這個時代的思考,劉渙終究對誰都沒有多說。畢竟在許乾、周泰等人看來,劉渙能將糧食分與他們已經(jīng)是仁慈之至了。

  更不要說借了他們的牛車,那是為他們鏟除匪寇而應得的。

  將沉重的物資財貨搬到牛車上后,原先背負與丹陽兵身上的兵甲干糧等重物,卻并沒有卸下來,這是劉渙的意思。

  如此負重行軍本就是一種很好的鍛煉,被他視作嫡系的丹陽兵,自然當仁不讓的享受了這份待遇。

  看著前面累的氣喘吁吁的丹陽兵,一眾流寇身上倒是輕松的多。只是一個個抓耳撓腮的難受勁,讓人覺得穿上扎甲著實是難為他們了。

  不斷呵斥重申著軍紀,潘璋這一路上自是兇狠的對他們進行約束管教。

  至于馬忠則是濤濤不絕的向他的二十五名弓弩手,傳授著弓射的經(jīng)驗和訣竅,當然劉渙也從中偷學了不少。

  畢竟除了近身格斗,他其他武藝還是十分尷尬的。

  周泰陪著丹陽兵訓練,反倒是許乾這一路上無事可做,只能欣賞著沿途的風景。

  隨著眾人進入九江郡界,路邊的田地與行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看了眼猶自揉捏著胳膊的劉渙,許乾不由感慨道:“原先某卻是不知,這九江比之汝南著實穩(wěn)定了很多!”

  看著來往的耕農(nóng),劉渙也點頭嘆道:“九江不曾似汝南那般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黃巾動亂,自然耕種的人就多了?!?p>  “若是吾等能保九江乃至揚州一地之平安,卻也不失為一份功德!”

  瞥眼許乾向往的神情,劉渙沉默的沒有再說話了。因為他知道,不久的將來四世三公的袁家嫡子,袁術(shù)被人從南陽驅(qū)逐到汝南后,將會以壽春為據(jù)點,深深的荼毒這片淮泗大地。

  而那個時候被大漢士人奉為漢之柱石的汝南袁氏,終將為天下人所唾棄。

  盡管他曾經(jīng)強大到幾乎覆蓋掉整個南方,大漢疆土,三分天下其獨占其一!而那時的群雄卻只能苦苦于州郡一隅拼命掙扎。

  如此根深蒂固的袁氏人脈,劉渙知道他注定抵擋不了,盡管他的出身比袁氏更加尊貴!

  “那倒不一定!”就在劉渙思考著今后的走向時,潘璋不知何時環(huán)著胳膊來到了許乾和他的身邊。

  如今作為山賊新首領(lǐng)的官職不高,性格倒是爽朗了許多,畢竟他不開心的時候,受其的全是他麾下的那群可憐人。

  “文珪卻是如何會有此一說?”見潘璋反駁自己的志向,許乾瞬間有些不樂意了,“難不成某保境安民之志,為潘君所不屑?”

  “許君卻是誤會了!”連忙輕撫著許乾的后背,畢竟二人曾合作過,潘璋與他倒是還算熟稔,“某所反駁的乃子咎之言!”

  滿臉愕然的指了指自己,劉渙懵然疑惑道:“難道渙所言汝南遭黃巾禍亂有所不妥么?”

  “卻也說不上不妥?!睂σ暳搜蹌o,潘璋嘆了口氣凝重道:“只是黃巾之亂卻由何而來?子咎可知?”

  不待劉渙出言,潘璋驀然回憶道:“猶記得吾幼時于東郡鄉(xiāng)里,阡陌縱橫,耕田無數(shù)。雖鄉(xiāng)里青壯勞力很多,但能耕種者卻很少?!?p>  “這是為何?”許乾聞言面色不由愕然,而劉渙卻不說話,似乎想到了什么。

  訕笑的看了眼許乾,潘璋無奈搖頭道:“并非他們不愿耕種,而是他們無田可耕。郡縣鄉(xiāng)里擁田者,皆乃豪強大族,若想耕種只得為其佃戶。

  而豪強大族之賦收,比之朝廷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通常一季耕作下來所收皆為豪強大族征取,若是不幸遇上天災人禍,仁慈的大族或許收為奴役,若遇狠心者只能背井離鄉(xiāng),淪為流民!”

  劉渙聽到這里也終于理解了潘璋的意思,于是接著道:“而流民愈聚愈多終為流寇!直至揭竿而起,額裹黃巾,禍亂天下!”

  “正是!”點了點頭,這便是潘璋見證的黃巾起義的全過程。

  聞聽此言,當下眾人卻是各自沉默了。劉渙知道,事實上卻是如潘璋所言,豪強大族的土地兼并導致百姓無地可耕,無糧可食。而豪強大族卻不理會百姓的死活,再遇上天災人禍,百姓只能反抗。

  殺豪強、占縣府、分糧食。

  然而這就是根本原因么?豪強大族的糧食分完了之后呢?吃人么?所以盡管有土地兼并、有天災人禍,劉渙覺得最主要的還是這個時代的生產(chǎn)力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固定的資源和生產(chǎn)力前提下,量九州之力,也只能養(yǎng)活限定的人數(shù)。若達到了當時生態(tài)的飽和度,生物鏈自是無法維持下去。

  所以推動生產(chǎn)力是每一次人類社會變革后所必須注視的問題。

  當然劉渙現(xiàn)在和他們說這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他眼下能做得就是考慮九江何時會被豪強大族所瓜分。

  如此想來,若劉渙預計的不差,等到袁術(shù)進入汝南之時,便是豪強大族瓜分淮泗之際!

  連忙搖了搖頭,劉渙趕緊圓場道:“幸好如今九江還是安靜太平,吾等也算尋了個好歸處!”

  “子咎所言正是!”聞言,二人皆是點頭附和道。

  “只是不知那周府君是否會收容吾等?”想起劉渙絹帛上的一句話,許乾就不由心憂起來。

  經(jīng)許乾一提醒,劉渙也再次憤恨起來,莫名其妙的一句“此子可信?!睙o論他劉渙與周昂說什么,他都一定會持懷疑的態(tài)度,甚至說不定會直接以逃兵的名義將他們拿下。

  想到這里,劉渙眸中狠厲一閃:他劉子咎豈會受制于人!

  三百人的隊伍走走停停,第三天才抵達壽春城外。

  抬頭瞧著高聳的壽春城樓,一眾人猶如土包子似的驚嘆不已。見麾下丹陽兵這般沒見過世面,周泰自然少不得一番訓斥。雖然他第一次見到壽春城時,比他們也好不到哪去。

  兀自感嘆城墻作為這個時代最主要的防衛(wèi)設(shè)施應當被修的這樣高大后,劉渙的目光卻被城門口徑直向此處行來的一曲軍卒吸引了。

  默默的抬了抬手,身后嗡嗡作響的兵卒瞬間收了聲,盡皆規(guī)矩矗立著,面色漠然的看向行來的壽春軍卒。

  瞧見劉渙等人如此軍紀嚴明,帶隊那將領(lǐng)面色也不禁肅穆。劉渙等人在汝南擊敗匪寇,向壽春遷徙的事情,早已被地方稟報了上來。

  而且這樣一個數(shù)百人的龐大隊伍行走于大道之上,又怎會不為人所知。

  是以九江太守周昂,早就命人嚴密關(guān)注劉渙等人的動向了。因此他們剛剛抵達壽春城外,便有軍候領(lǐng)一曲兵卒前來迎接了。

  “哈哈!想必這位便是率百余義軍擊破賊寨的劉子咎了吧!”還未至身前,那漢子便爽朗的拱手打起了招呼。

  當下,劉渙拱手回禮道:“在下成悳劉渙,剿滅數(shù)百流寇不敢當上吏贊譽!”

  聞言,那軍候也是嘴角一勾,似有不屑道:“區(qū)區(qū)流寇亦敢為禍一方,子咎將其剿滅且算義舉矣!”

  面色爽朗卻自帶倨傲,言語親切卻不通姓名。時下,劉渙又哪里不知,自己等人被他輕視了。

  于是再次拱手徑直問道:“吾等投周府君而來,不知何時可入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