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潘璋的高聲引領,眾多黔首戍卒亦是紛紛點頭。一時間,矗立與石墩上的劉渙,竟有一種登高一呼,天下云集響應的感覺。
努力壓制內心的興奮,劉渙伸出手極具威儀的向潘璋壓了壓,方才在次掃向眾人,解釋道:“諸位袍澤,吾等雖乃丹陽戍卒,應募從軍,保境安民,吾等自當不在話下!即便奉周府君之令,隨那曹操北上殺敵報國吾等亦不懼生死!
某身為漢室后裔,本就義不容辭!然大丈夫立于世,當守個忠義二字!吾等即是隨周使君而來,又怎屈服于那曹孟德淫威之下!”
再次環(huán)顧四周,劉渙孕量感情,更是滿腔悲憤道:“昨日曹操假周使君之令,聚眾將校于中帳之時。某便心有疑慮!及至晚間營嘯之際,某尋機探訪周使君。竟獲得驚天秘聞!”
再次揚了揚手中的絹帛,劉渙怒目道:“那曹孟德囚禁周使君,聲稱出了揚州境,吾等便徒為魚肉,任其刀俎!更是揚言,不從者,屠戮殆盡!”
極其用力的揮舞著手中的絹帛,由于幅度過大,絹帛被捏的變形,一角緩緩露出。
“諸位可知那曹孟德卻正是新從汴水戰(zhàn)敗而來!吾等若為其所遣,是必白白捐赴血肉之軀!”再次深吸氣,劉渙揚了揚手中絹帛語重心長道:“是以周使君為諸君性命計。將此書帛予渙,令吾務必攜諸君拜謁九江周府君,而后再做他謀?!?p> 聽到此處,眾戍卒也是盡皆低頭喟嘆:“周使君高義!”
“唉!”瞧著眾丹陽兵的士氣逐漸低迷,劉渙先是低頭嘆息,“不曾想昨夜大亂,竟只有吾等百余人脫險!”隨即再次抬頭振奮道:“但此便是吾等之使命,吾等身具周使君之志,愈當揚吾丹陽兵威!”
一番說辭,竟說的一眾戍卒心情起伏不平,當下,個個渾身充滿斗志,昂揚的看向劉渙。
“劉君所言極是!吾等身具周使君之愿,豈可妄自頹唐!”人群中,周泰卻是率先高呼了起來,“共赴九江!”
“共赴九江?。?!”
一聲起頭,眾多戍卒仿佛被打了雞血一般,皆是振臂高呼。場面一度十分壯觀!
連忙伸手壓下振奮不已的丹陽兵,若是被附近山民發(fā)現(xiàn),告了官府卻還以為此處有草寇頂風作案呢。
“諸位再行修整片刻,半個時辰后,吾等共赴九江!”安撫住眾人之后,劉渙決斷道。此時的他隱隱已經無形中成為了眾人的領袖,不言自喻。
見戍卒各行其是,劉渙方才長舒了一口氣,靠著身后的石墩緩緩的坐了下來。掃了一眼緩緩靠攏過來的周泰等人。
看了眼潘璋,劉渙捏著手中絹帛朝他遞了遞,同時道:“文珪可要看看使君之言?”
猶豫一縱及逝,潘璋連忙搖頭甕聲道:“何須如此!劉君所言璋自是信任無比!”
默默的點了點頭,劉渙將絹帛緩緩塞回了衣襟內。莫說方才劉渙手持絹帛之時,已然露出一角,上面鮮紅的印著周喁的印信,即便潘璋沒有瞧見這些,相較于眼下劉渙的聲望,他還有何異議的意義。
劉渙方才的一系列慷慨陳詞,早已將他優(yōu)勢顯露無疑。作為漢氏貴胄阜陵王的后代,他的身份已然比眾人尊貴了許多,時下由頭領著眾人前往九江,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短暫的安靜,劉渙喘息了幾口氣,順平了心跳,方才向著緩緩走了的許乾問道:“如何人數(shù)可籌算清楚?”
點了點頭,許乾撓了撓眉尖,出言道:“共計兩百四十六名戍卒!”在瞧了眼圍攏的周泰等人,許乾恍然道:“算上吾等與子咎,共計兩百五十一人?!?p> 心下一陣無語,劉渙小聲嘀咕道:“你們這群二百五?!?p> 眾人也不曾聽清劉渙說了啥,一個個猶然瞪著眼等著他的安排。渾然無事般咳嗽幾下,劉渙面色自若,淡然道。
“人數(shù)已統(tǒng)計完善。眼下,吾以為一切從簡,依原先舊制,汝等四人將自領一隊,而后五什十二人為一什,另選一副隊輔佐,即各人麾下六十一人,共計二百四十四人。余下兩個身輕便捷,靈活機變之人探尋消息。”
見劉渙瞬間將事情安排的如此妥當,眾人也沒有異議,于是各自下去安排事情。
默默的盯著潘璋的動作,劉渙心知他定有不悅,原本劉渙也想依原先方式,他與潘璋各帶本屯戍卒。但隨后想了想,若不借此機會趁勢分去潘璋兵權,后面一旦他掌握了麾下屯卒,保不齊這個團隊便會出現(xiàn)不同聲音。
而一個團隊最怕的就是出現(xiàn)分裂!畢竟他們現(xiàn)在還很是薄弱,經受不起這般考驗。
半個時辰之后,四人安排好自己麾下的戍卒、整頓完畢,便在劉渙麾下集結起來。
穿戴扎甲,懸掛腰刀,劉渙帶著一群二百五,踏上共赴九江的路程。
而在眾人修整完畢,啟程時,劉渙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十分緊迫的情況。雖然眾人已經決計前往九江,但路途遙遠,昨夜奔出之時又不曾攜帶干糧,眼下眾人的食物卻成為了最為緊要的問題!
身為朝廷的正規(guī)軍,劉渙總不能帶著漢子們去搶山民的糧食吧?先不說山民有沒有多余的糧食,即便是有,劉渙也決計不愿動人民群眾的一針一線。
可是徒步九江路途遙遠,眾人必須要補充補給才行。因此一方面需要避開曹操可能追擊騎兵,另一方面還需要獲得補給。
而且補給不僅是要得之有道,又得收獲充足,最好還能刷點名聲的!于是在諸將的商議下,劉渙決定。眾人向汝南方向行軍,看看有沒有機會碰上在汝南與譙郡、九江三郡交界處為非作歹的黃巾余孽。
終于在眾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一眾二百五十人的隊伍,向附近百姓挨家挨戶的打聽之后,終于覓得了一處黃巾余孽的藏身之地。
一眾饑腸轆轆的丹陽漢子當即向賊寇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