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又到了周一,張笛一大早就去了工商局,因為今天有個案子要處理。
盡管她已經開了很多次庭,遇到的人也是各種各樣,按理說這是小事一樁。
但是因為這次的案子有些不同,是要去工商局代表當事人談話,弄得她莫名挺緊張的。
而且舉報的是個“職業(yè)打假人”,他并沒有帶律師,但張笛見他的第一眼,就覺得這個人不好惹,他一副信心滿滿、又得意忘形的樣子。
身材很魁梧、高大,說話的聲音也是中厚十足,張笛只能裝出一副很淡定的樣子,她不能讓對方看出她的慌張。
說起這個案子來,張笛的當事人是一家連鎖服裝店在上海的分店,有一個款型的衣服根據面料不同,區(qū)分了不同價位,實質上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
這位打假人是作為消費者的身份,去店里購買衣服的,但卻不巧的是,因為店員的失誤,把面料不同的標價給搞混了。
于是他正好拿到面料差一些,但價格卻貴了很多的衣服,當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
過了幾天之后,便跑來店里鬧事,原先服務員態(tài)度是比較好的,仔細查看后發(fā)現(xiàn)是自身的錯誤,也賠禮道歉,換貨或退款也很樂意接受。
但他卻不肯罷休,認為店家沒有商業(yè)道德,昧著良心做事,用偷工減料來欺騙消費者。
張笛也是接觸案件之后,才得知原告的真實身份,這種人做事肯定是很堅持、固執(zhí)的。
后來了解下來,張笛卻開始大膽才想起來,他可能是“知假買假”的,不然以他的敏銳度和專業(yè),不可能不識貨。
服裝店最開始的態(tài)度,也是想和解處理的,畢竟服裝行業(yè)是要名聲和口碑的,但好幾個方案都被他一一否決了。
最終還是沒達成和解,便鬧到了政府部門這里。
張笛心里也是沒底的,對方還偷偷調查了這家店的工廠和經銷的細節(jié),愣是弄出好幾份表面看起來有用的證據。
一是幾個工廠員工的口述,明確說了衣服的不同面料,但是做工和細節(jié)幾乎一樣的。
再有就是兩種衣服的生產數(shù)量,很明顯較差的那種多出一倍,他是想說服裝店以壞充好。
……
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依照法律應當受到處罰并承擔責任的行為。
但就法條內容分析來看,主觀故意是比較重要的因素,張笛把重點放在了這上面,這家服裝店的口碑算是不錯的。
張笛要做的是保持著比較溫和、客氣的姿態(tài),這樣也好顯示誠意。
談話才剛開始,對方卻一直喋喋不休地,還一直是很兇狠的語氣,工商局的工作人員都沒轍。
比如“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面料不同,價位就不一樣,這我可以理解。你們錯在濫竽充數(shù),還有欺騙消費者。”
再比如:“一個相差不大的款,為什么要弄兩種面料,這明顯就是惡意打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