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依羽飛

第六十九章:種子

依羽飛 迷茫仙人掌 2932 2019-02-07 22:45:46

  知道內情的許飛并不著急,他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找陳為對質。況且,現在身在安努,他的任務是陪著元柏,完成做質子的任務。

  元柏的情況有些好轉,可是仍不樂觀,按照郎中的話說,只怕是寒氣已經生根,再難清除了,只得慢慢的調理。除非能盡早的離開,到南方溫熱之處安養(yǎng),否則,隨時都有反復的可能。許飛把這些情況都告訴了呼韓邪,可是呼韓邪卻說,這是兩國之間的約定,如果提前將楚王送了回去,只能說明安努對魏國和楚王的不信任,這對兩國的關系著實不好。況且,就算提出了這個要求,國書來往也需要些時日,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

  呼韓邪的話也算在理,許飛仔細琢磨,讓元柏到安努來,很有可能還是元枚和元樟的主意,現在貿然提出回國,朝堂上定然是一片反對之身,楚王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功勛便會消耗殆盡,很有可能還會落人口實,還不如先在安努調養(yǎng)好,同時等待機會,再不濟,也只不過兩年的時間,倒也不是什么難事。只是安撫安努,卻比較棘手。

  安努受制于安答汗的威脅,暫時并不會對魏國有太多的想法??墒墙涍^之前的一戰(zhàn),安答汗得到了安吧汗的全部領土,實力大增,隱隱的有超過安努的架勢。最近一段時間,還不停的在交界之處試探,這讓呼韓邪十分的頭疼。當然,許飛也不例外,他原本的考慮,是要將二者變成勢均力敵,或者安答汗略強的局勢,這樣呼韓邪受到威脅就不得不向魏國靠攏,魏國就可以將他當作抵擋安答汗的屏障和緩沖,北境自然也就安寧了。可是如果某一方坐大進而吞并另一方的話,魏國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強大而統(tǒng)一的敵國了,這是許飛不愿看到的。他必須趁雙方平衡還未被打破之前,鞏固這一平衡。

  許飛的這一想法,與呼韓邪的需要契合。經過了長時間的內亂,安努的耐受能力幾乎到了極點。雖然強大的軍力尚存,可是這畢竟不能當飯吃,他們還是需要糧食來填飽肚子。大戰(zhàn)之前,安努還可以憑借著國內零星的小麥以及與魏國的掠奪來維持??墒乾F在不行了,他已經散失了這個能力,唯一可行的辦法只能是向魏國求助,請求魏國擴大興平的市場,準許南方的糧食北上,而安努需要付出的,則是用自己最多的牛羊馬匹去交換,這是各取所需,最可行的辦法。同時,為了度過眼下的難關,呼韓邪還請自上書,以兩國的名義進行幾次大規(guī)模的交換。這本身并不是什么難事,只是并不是長久之計,關鍵還是要形成穩(wěn)定的供給。這就需要魏國的支持。

  許飛向呼韓邪建議道:“安努國百年以來,雖然軍事實力十分強盛,可是始終擺脫不了糧食的困境,馬皮牛羊再好,畢竟不能當飯吃。依靠與魏國的互市,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實在安努國內,并不是不能進行耕種,在很多河谷地帶,種植的條件并不比南方差,安努缺的是進行農耕的技術和工具。如果能從魏國引進種植技術、生產工具、工匠以及農作物稻種等。就能補充單一脆弱的糧食來源,兩三年的時間,便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只不過,要想獲得這些東西,恐怕也要費一些功夫?!?p>  許飛的建議,在呼韓邪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在安努之前,南北兩朝就有和親的歷史,也有很多南方的東西傳到北方,只是隨著政權的更迭,很多東西都消逝了。如今,國力式微,雖然未必要再和親,但是這也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他決定了,有機會,一定要到魏國去,親自將自己需要的東西,帶回來。

  待到第二年春天,與魏國交換的第三批糧草也到位了。安努靠著這些糧食度過了最艱難的冬天,也在與安答汗的對峙中取得了幾場小小的勝利,基本穩(wěn)固了四境。呼韓邪很高興,興奮的宣布,要舉行春祭,告慰逝去的亡靈。

  安努人大多信奉薩滿教,這種信奉,并不像漢家的道與佛,有明確的體系,固定的場所,龐大的修習人員。這種信仰,只不過是完完全全的一種崇拜而已。這種崇拜,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火、是日月星辰。目之所及,一切萬物都有可能成為安努人崇拜和信仰的對象,在他們需要進行祭祀或者占卜的時候,只需要向著內心的崇拜,用簡單的儀式即可。這樣的信仰與崇拜,可能隨著地點和時間的推移而有差異。因此在安努國內,即使大家都信奉薩滿教,可是所表現出來的形式與內容卻是千差萬別。這也與安努本身的高流動性有很大的關系。

  許飛全程參與了祭祀,如此簡陋而粗放的儀式,與漢民族有著天壤之別。他當然不會關心呼韓邪的祭祀程序正不正規(guī),也不想提些什么建議。只不過,此時,喜歡聯想的許飛突然就想到了些什么,他迫不及待的找到了呼韓邪,共同就兩國的文化探討起來。

  許飛說道:“草原的風俗果然與魏國不一樣,這一次,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呀!”

  呼韓邪聽了,有些疑惑,許飛專程跑了一趟,開口談的卻是這么無關緊要的事,不過他也不好說什么,只能順著他的話問道:“難道許公子也信仰我草原的薩滿真神?”

  “那到沒有,只是第一次見到,有些新奇而已。貴國的祭祀,與魏國大有不同,大汗可知,草原的現狀,或許和這有著莫大的關系?”

  “愿聞其詳!”

  “魏國民眾信仰,多為佛道兩家,燒香祭祀、奉神驅鬼也是這兩家的真神,我從山陽到了興平再到京城,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市井鄉(xiāng)民,家中所供,心中所想都是一樣的釋伽牟尼和三清玉帝,偶爾一些小神小妖,大多都能和這些扯上關系。所以魏國之內,無論皇權更迭,興衰存亡,最終也能夠一統(tǒng),因為民眾的信仰一致,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找到凝結所有百姓的共通點??墒遣菰灰粯樱也徽f四大部落,就是汗王之下之地,百里之內,竟找不到一個相同的信奉之處。汗王強大之時,可以依靠實力征服四鄰,可是一旦衰敗,卻又會如鳥獸般四散而去。究其原因,還是汗王缺少凝結民眾的共通點?!?p>  不得不說,許飛將祭祀和統(tǒng)一聯系到了一起,還是很對呼韓邪的胃口的,在遇到許飛之前,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可是現在,聽了許飛的理論,竟有了深刻的認同。魏國立國也不過百年,可是與前朝卻是一脈相承,除了皇帝換了姓氏其他的卻從來沒有變過。反觀草原之上,每一次興衰,幾乎都是一次徹底的毀滅,除了生活方式不變,其他的都被無情的抹殺了。想到這里他不得不問道:“那依公子的意思,汗國也該要研習佛道之法了?”

  “那到未必,兩國情況不同,橘生淮北未必為橘,我只是覺得汗王也該要統(tǒng)一統(tǒng)草原的神了。”

  “那公子以為,該如何才好?”

  “汗王莫急,當年有西方僧人,白馬馱經而來,明帝專門建造白馬寺供奉,這才有了佛家的興盛。汗王或許可以效仿,在這部落之內,則一真神,建造供奉場地,汗王帶頭而拜,引各處效仿,久而久之這樣,供奉之地,便為草原民眾神往,汗王也會受到萬民擁戴。”

  “許公子的見識,果然非同一般。能得到您的指點,真是三生有幸呀!”

  呼韓邪認同許飛的觀點,更多的是因為它能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建一座廟宇,在派人傳習,都是很簡單的事情,雖然需要些時日,可是由此而來的回報也是巨大的。甚至,呼韓邪下定了決心,要派人從魏國學習佛法,抄傳佛經。讓真神在草原傳播開了。

  當然,許飛的心思并不只于此,他所關心,并不是佛教和道教能不能幫助呼韓邪統(tǒng)一草原。他只是想借這個機會,在草原種下一顆種子,讓流動了幾百年的草原民族安定下來。只要他們不再信奉隨處可見的日月星辰,高山流水,飛禽走獸,而是祭祀必往廟宇,供奉必進屋堂。那廟宇和屋堂便會如釘子一般,將他們死死的定在原地。

  只是,許飛并不知道,草原的情形與魏國千差萬別,他的靈機一動,并沒有像他所想的那樣改變草原,反而,若干年后,呼韓邪引進的真神,以另外的形式,融入了草原的生活之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