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鎮(zhèn)朱家村,十一月的清晨。雨過天晴,涼風習習,氣溫宜人。
早上八點時分,陽光溫和地普照著大地,月亮像半片薄薄的輕透的檸檬片浮在湛藍的云海里,戀戀不舍它的天空。
一葉知秋,寬闊的水泥道路兩旁站立著幾排高大筆直的銀杏樹,葉已枯黃,在微風中灑落著一地的金黃,秋意正濃一片。
只有低矮的桂花樹,蛋黃色的桂花還沒有落盡,在微涼的清風中仍頑強地散發(fā)著迷人的香甜,光裸的樹干還零星地冒出幾處鮮嫩的綠芽,仿佛要迎接新的開始,一派春意盎然。
在兩旁銀杏樹林的掩映下,從村口到村頭的白色防護墻上,全是詩意的墻畫點綴,有牧童放牛、燕子歸來、楊柳依依的清新景致,讓人仿佛走進了春天的隧道,還有三字經(jīng)、千字文、弟子規(guī)、論語的揮毫潑墨,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兩邊墻沿上方插滿了“鄉(xiāng)村振興,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男〔势欤S風列隊歡呼。
不遠處,隱隱約約地傳來了一陣陣清脆的歌聲?!耙蝗ザ铮瑹煷逅奈寮?。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p> 一位八旬的何老太身穿一套白色的寬松睡袍,齊耳短發(fā)花白,正在鄉(xiāng)村文化廣場哼著曾外甥女剛教她的兒歌,扭動纖細的身子,從背后真的看不出她的年齡。
此時,兩位身著鮮紅色古裝的長發(fā)姑娘一人騎在棕色的馬背上,一人一手牽著一匹黑色的駿馬,一手牽著滿頭銀發(fā)的王老太,來到這里。
王老太年近九旬,早已耳聾,但眼睛亮徹,她每天習慣性地按照廣場四周的鵝卵石小道緩慢地走一走,嘴里喃喃念叨:“這樣的好日子,我還想多活幾年!”
聽慣了她的話語,大家只是笑而不語。只見那紅衣姑娘和何老太打個招呼,便和另外一位姑娘騎上駿馬,悠閑地離開鄉(xiāng)村文化廣場,朝山里的一條小路奔去。
不遠處的衛(wèi)生間里,熏著檀香,縷縷青煙飄起,一直鉆出了鏤空的花墻,里面走出來一位滿頭烏黑小卷發(fā)的蔡老太,笑著問:“何老太,你今天為什么這么高興呀?”
何老太頭也沒回,說:“蔡老太,自從我們這里建了這個文化廣場,我們大家伙天天都高興。”
蔡老太身板還硬朗,昨天剛燙染了頭發(fā),喜不自禁,笑著說:“是啊,我們年輕的時候做夢也沒想到我們這些睜眼瞎(村里人自稱不識字的人)今天有這樣的生活,真的做夢也沒想到。”
“是啊,我們大家伙誰做夢想到有今天呢?這樣的好日子我們都要多活幾年?!焙卫咸南矏偛唤可闲念^,說完兩人又朝著王老太擠眉弄眼地笑。
王老太豎著耳朵想聽也聽不清,牙齒沒幾顆,可是笑起來嘴咧得老大,把大家逗得直樂。
“是啊,幸虧國家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當時我只想到少數(shù)人富起來,真的沒想到現(xiàn)在是大家都富起來啦!”經(jīng)??葱侣劼?lián)播的老村長朱前(以前是人人討厭,現(xiàn)在頗受人歡迎)在一旁眉笑顏開地說。
是的,當年的朱家村只能用一個“窮”字形容,是無法想象的“窮”。
當年娶不起媳婦的朱家村,坑坑洼洼的泥石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四濺,如今已是干凈的水泥路修到家門口。
原本家家戶戶的磚土墻,岌岌可危,老鼠打洞,馬蜂筑巢,蜘蛛織網(wǎng),漏雨漏風,如今已經(jīng)變成了一幢幢紅色磚瓦蓋起的小別墅,院前花壇環(huán)繞,四季鳥語花香。
原先的溪邊大柳樹林(這里人們稱作的柳樹,都是麻柳,就是楓楊樹),也修整一新,搭建了小橋亭閣,別有情調。
原先溝溝壑壑、大小不一的小溪流,現(xiàn)已修整成一個個弧形的水道,可以擺上竹筏自行漂流,觀賞魚兒嬉戲。
原先荒蕪的山頂,除了村里人放牛外,就是野花野動物的天地,如今左邊開發(fā)了高爾夫球場,右邊開發(fā)了休閑山莊,取名為碧云山莊。
山腳下除了連排書屋、國學學堂、成片的蔬菜和果木基地外,又多了這個可以自娛自樂的文化廣場。
關于這個文化廣場,是村支部前兩年為了豐富朱家村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經(jīng)各方努力共同搭建的,供人們閑暇時光學習娛樂。
這里原是村頭的一塊荒地,一年四季野草叢生,蟲鳴聲不斷,時有毒蛇出沒,現(xiàn)在可謂是變廢為寶。
文化廣場四周是個橢圓形的長廊,中間間歇地連接著八座碩大的亭子,供大家平日里喝茶聊天,兩邊是可坐可躺的原木色長椅,長廊上面爬滿了金銀花藤(這金銀花是就地取材,朱家村山間到處都是,路邊、溪邊、稻田邊都有它們的身影),形成了天然的長廊屋頂。
一到春天金銀花綻放的時候,這長廊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一點也不遜于城里公園里那種紫藤花開的癡迷心醉。
廣場的中央豎立著五米高、八米寬的大牌子,正面凹凸出“文化廣場”四個草書大字,背面記載著幾十名募捐人的姓名,按捐款金額多少從上到下排列,排在第一位的是個叫小七的女人。